湘潭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湘潭市统计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创历史新记录,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据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3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09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04.31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01.47亿元,增长1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增长%。三次产业构成为14.2:43.5:42.3。

市场物价呈微升状况。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0.4%,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下降1.5%,服务价格指数上涨8.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与上年持平、非食品价格上涨0.4%,其中衣下降3.8%,家庭设备用品下降5.6%,医疗保健用品下降2.6%,交通通讯上涨3.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8.7%。工业品出厂价格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为%,房地产价格。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大型工业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进行公司制改造;一年来,又有湘乡铝厂、湖南铁合金厂、江麓机械厂完成了公司制改造,省建陶被上市公司成功兼并。中小企业改制进一步深化,全市已有79户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改制面为67%,其中,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已有44户进行了改制,改制面为53%。国有商贸企业逐步从单一的投资主体改造为多元投资主体,市直商业企业通过与多种经济主体合作联营,引进资金近亿元,盘活了85%的资产。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初见成效。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亿元。拆、迁、建、绿化连续作业,城市建设发生了近几十年最快的变化,连接几所高校的北二环线已初具雏形,其西段路基基本成形,东段路基已经全面开工,霞光西路已经拉通,护潭广场、芙蓉广场、丝绸广场基本成形,农网改造、电信扩容稳步推进。杨梅洲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杨梅洲居民仅依水路与外界联系的历史,湘潭一大桥也完成了建成通车40多年后的第一次整体维修。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生产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部分大型工业企业仍难以走出困境,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仍不乐观。

二、农业

农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市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6亿元,比上年增长5.7%。主要农产品产量随市场调节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137.8万吨,减少0.5%,出栏肉猪416.8万头,增长5.4%,出栏牛3.2万头,增长5.9%,出栏羊13.3万头,增长9.2%,出笼家禽992.9万羽,增长2.3%,水产品产量5.9万吨,增长5.3%,全年人工造林0.1万公顷。

种植业结构调力度加大。由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调减,粮食总产减少,但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为487.4公斤,增13.5公斤。全市全年完成稻田改种蔬菜、湘莲及其他经济作物总面积40.7万亩,增长85.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1.2万亩,增长43.0%,其中水果14.5万亩,增加0.3万亩,湘莲8.2万亩,增加4.4万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快速发展,全市引进和推广“双低”油菜、草莓、皇竹划、黄花梨等农作物新品种30多个,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全市投入专项资金1.2亿万,完成土方2001万方,劳动工日2011万个,完成各类工程2.1万处,重点对6座中型水库和67座小型水库进行除处理,对湘江河面段、湘潭县滨江堤、按100年一遇的标准进行了新建,全市新增灌溉面积73公顷,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农田1130公顷,新增电排装机容量260千瓦,农机总动力超过110万千瓦,全市年末水稻联合收割机503台,比上年增长41.7%,水田耕整机3.4万台,增长11.8%。

养殖业向产业烨方向发展。全市瘦肉型生猪万头生产线13条,饲养5000头以上的猪场和养猪大户32家,生猪规模养殖出栏数占总出栏数的51%,奶牛、梅花鹿养殖渐成规模。涌现了伟鸿、港越,张江村等一批较大规模肉食加工企业,加强了养殖产业链的形成。

小城镇建设来势较好。全市35家联合部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和建设性评规编制。全市小城镇建设投入资金3.5亿元,增长20%,完成大小项目近100个,一些镇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如青山桥镇的皮鞋、姜畲镇的玻璃制品和高效农业(农博园),花石镇的湘莲、棋梓镇的建材等。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5亿元,增长17.1%,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9.8%,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继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6亿元,比上年增加2.7亿元,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4.1亿元,增加56.4%,亏损企业亏损额1.5亿元,减少43.3%,亏损面34.3%,下降2.6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盈亏相抵)2.4亿元,增长1.8倍。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5.8%,比上年增加16.9个百分点。

企业投入增加,发展后劲增强。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新开工技改项目62项,增长19%,一批重点技改项目陆续启动实施。本年竣工投产的重点项目有:湘钢“一火成材”、2#高炉大修改造和新建900吨混铁炉工程,市化纤厂5000吨/年FDY差别化纤维工程,金迪6万吨聚脂切片装置扩容改造等。

企业运行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全市工业企业通过大力推进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在经济责任考核中,实施成本否决、销售包干、技改项目达产达效考核;在以人为本控掘企业潜务上,实施用人公开竞聘,用工未尾淘汰,分配与业绩和贡献挂钩;在开展比价采购管理后,全市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比上年下降了10%,企业综合生产成本下降了5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施工产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加值7.5亿元,增长10.8%,利税1.2亿元,增长10.1%。工程招标率98.1%,工程监理率100%,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加速上扬,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增长。全年争取国家及省各项建设资金2.7亿元,比上年增长6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增长12.7%,国有及其他经济(不含跨区项目)完成投资35.6亿元,增长23.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7亿元,增长19.3%,更新改造投资12.8亿元,增长29.7%。地方项目投资28.9亿元,增长29.8%,中央项目投资6.7亿元,增长2.2%。年内新开工项目227个,增长25.4%,投产项目199个,增长4.1%,本年新增固定资产3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