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人造富铁矿12万吨/年,铁合金1万吨/年,热轧钢材70万吨/年,合成纤维聚合物2万吨/年,化学纤维3.5万吨/年,高等院校学生席位7393个,中等学校学生席位4800个,医院病床399个,城市道路扩建长度5.3公里,城市污水处理增加75万吨,城市永久性桥梁2公里,城市防洪增长度2.86公里。 重点工程建设稳步发展。重点工程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企业自筹、银行贷款、招商、引资、股份合作,BOT、社会融资等多种形式筹资工作的开展,使投资渠道逐步走向多元化,为工程的及时开工和顺利进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全市重点工程建设投资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电力电信项目投资19.6亿元,第三产业及社会发展类项目投资4.6亿元。 投资重点向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制造业投资12.0亿元,增长41.2%,交、通、邮电2.1亿元,减少41.5%,社会服务业4.5亿元,增长41.7%,教育、文艺、广电业投资2.2亿元,增长39.3%,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1亿元,增长1.5%,以上五个行业投资占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的67.1%。全市在“一化三清”活动,组织了4批集中拆违,拆除房屋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补偿金额6000余万元。投资近亿元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也进展顺利,长潭高速公路连接线、长潭路板易段两条绿化带已形成,按照“一街一景”的要求,全市完成了河东大道、芙蓉路、丝绸路、建设路、韶山路、东站路等6条主干道景观道建设,并对路灯、路沿石、人行道等进行了全面翻新改造,全年新增和改造路灯2000余盏。全年新增录地面积40万平方米,新建的10个绿化小游区成为许多市民流连的场所。雨湖人防工程封顶,绿化城市建设中广场正在建设之中。一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以中洲路、和平路、板马路、平政路、湘大老路等都完成了改造和维修,东环住宅小区完成了整治。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2001年,在国家连续两次增加公务员工资和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扩大消费信贷等多种促进消费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内商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城市市场53.03亿元,增长11.1%,农村市场23.99亿元,增长11.4%。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0.86亿元,增长14.7%,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上年的76.6%扩大到79%,提高了2.4个百分点。 消费场所档次提升,消费类别不断扩展。 步步高华隆购物广场的兴起,结束了我市没有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的历史;盘龙山庄的启用,结束了我市没有高星级宾馆的历史;“肯德基”的成功落户、“桂林人”斥巨资修缮,结束了我市没有高档餐饮场所的历史;长株潭大市场的建成创造目前省内市场规模的第一。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居民消费已不再囿于传统的吃、穿方面,居住、交通、通信、文化教育、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对外经济和旅游 2001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我市对外贸易增速有所下降。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182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出口7081万美元,下降9%;进口11193万美元,增长78.6%。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4935万美元,增长10.4%;加工贸易出口2145万美元,下降34.6%。主要出口商品中,黑色金属2951万美元,下降20.6%;化工原料1345万美元,下降13.5%;有色金属640万美元,下降16.1%;纺织品及服装473万美元,增长2.6倍;机械机器335万美元,增长52%。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3%,比上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有新进展。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5个,合同利用外资40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3%,实际利用外资4050万美元,增长14%。 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旅游者3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其中境外旅游者1万人次。重点旅游企业直接收入3.65亿元,增长27%;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增长41%。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旅游业已成为我市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秩序稳定,存贷款大幅增长。2001年,全市金融企业不断加强监管,改善金融服务,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2.73亿元,比年初增加25.6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30.88亿元,增加4.9亿元;居民储蓄存款138.21亿元,增加16.7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1.73亿元,比年初增加11.69亿元。金融机构对农业、工业和个人消费信贷的投放力度加大,年内工业贷款新增2.65亿元,农业贷款新增1.42亿元,个人消费贷款新增1.4亿元。“抓降增效”取得较好成绩,全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4.68%,比年初降低了8.2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31.42%,降低了8.87个百分点。 社会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3.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亿元,寿险保费收入2.6亿元,分别增长13.5%和38.2%。全年赔付给付支出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0.6亿元,增长11.9%;寿险赔付给付支出0.7亿元,增长25.3%。 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列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0项,其中重点科技项目10项,列入省和国家科技项目28项,共争取上级科技经费2230万元。重点科技项目实施良好,成效明显,全年完成销售收入4.5亿元,实现税收4475万元。其中湘机生产的国内首台交流变频调速城市轻轨车和市化工设计研究院研究开发的150黄系列高档颜料技术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年末全市54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创高新技术产品利税8.4亿元,增长36.8%。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共创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2.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86.2%。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快。全年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21家,年末共有民营科技企业102家,完成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收入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市大学科技园的29家入园企业均为民营科技企业。 专利工作有新进展。年内专利申请量达318件,比上年增长10%,其中企业专利申请168件,增长12%。 教育改革力度加大,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2001年,我市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取得重大突破,顺利实现了湖南纺织专科学校和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新组建了湖南工程学院;撤销湘潭师范建制,将其资产并入教育学院,组建了新的湘潭教育学院与市教师培训中心,新组建了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撤并162所小学,减少教职工350余人,减轻教育财政负担2000余万元,通过狠抓教育质量取得可喜成绩,全市一次性本科上线人数2515人,比上年增加836人,五所省重点中学一次性本科上线率为53.5%,比上年提高10.9个百分点,600分以上高分人数247人,比上年增加186人,输送北大、清华学生15人。全市初中学生辍学率为1.84%,比上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初三毕业会考合格率97.64%,比上年提高了5.37个百分点。奥赛成绩喜人,我市学生参加全国生物、物理奥赛,获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30人次,三等奖30人次,列全省第二,是我市奥赛史上最好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