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更是我市经济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克服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非典”疫情和前涝后旱以及电力等能源紧缺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围绕“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对外开放度、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三大工作任务,团结奋斗,开拓创新,顺利实现了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国民经济增幅创1997年以来新高,巩固了“十五”开局以来国民经济稳中上行的良好局面,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挑战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微观经济活力不足且制造业投资增幅下降,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综合 国民经济加快发展,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383.1亿元(注),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87.8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144.7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结构为13.2:49:37.8,其中: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500元,比上年增加856元,突破万元大关,按汇率折算达1270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充满活力。全市规模工业中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7.3亿元,增长27.3%,高于规模工业增幅10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投资达43.5亿元,增长22.5%,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41.5%,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11.2亿元,增长11.9%;全年新增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金分别增长16.8%和79.1%。全市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0.7%;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44.1万人,劳务总收入23.6亿元。全市非公经济总量达151.5亿元,增长10.3%,占GDP比重为39.5%。 “三化”进程稳中趋快。工业化快速推进,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推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1.2%;非农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5.9%,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全市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56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万元的103家,加工产值超过30亿元,联接各类种养基地400多个,带动周边农户5.6万户。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竹木、肉食、油脂、果蔬、优质米等五大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农产品商品率为60.7%,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34.5%;农业机械总动力134.9万千瓦,增长5.6%。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全市城市化水平达40.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提前两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县(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5.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拓展多渠道就业形式。通过发展经济,拓展就业空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下岗失业再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就业结构加快转换,全市从业人员达到208.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91.7万人,下降5.3%,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55.4万人和61万人,分别增长4.1%和7%。企业用工逐步规范,鉴证劳动合同2.3万份,健全了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和协商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就业技能培训,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8万人,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接待供职单位4200家,提供岗位5万个,求职人数6.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一次就业率达到73%。 市场物价全面回升。近几年来一直困扰经济发展的通货紧缩压力有较大缓解,从3月份开始,我市居民价格总水平已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连续10个月呈现上扬。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上年比较为101.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4%。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零售物价指数为100.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9%,零售物价指数为100.6%。城市居民消费的八大类价格呈现四升四降,食品类价格上涨5.7%,其中:粮食上涨6.6%,肉禽及其制品上涨5.4%,油脂类上涨12.6%,水产品下降1%,蛋类上涨5.2%,鲜菜上涨29.1%,为1996年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烟酒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3.9%;居住类价格上涨3.9%;衣着类价格下降4.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5.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8%;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1%。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05.5%,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为101.9%,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分别为101.6%和100.6%。 二、城乡建设 围绕“双百”城市发展目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大工程建设大规模投入、高速度推进。全年在建重点工程项目31个,完成投资20亿元。重点实施了株洲航电枢纽、城市快速环道、体育中心、城市道路提质改造、龙泉污水处理厂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重点整治项目。交通建设超常规发展,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新改建公路总里程400多公里,株洲的经济线、生命线106国道全线提级改造继续推进。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共折除违法建筑和逾期临时建筑54万平方米,完成了建南花园、泰山广场等十多处地段拆违后的还路还绿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3.5亿元,同比增长22.5%。 园林绿化有新突破,公用事业健康发展。创建园林生态城市,营造碧水蓝天,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顺利进入省级园林城市行列。全年投入园林绿化资金1.5亿元,城区新增绿地120公顷,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2244.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1.6%;年末,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63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城市交通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年内新辟公交线路5条,至年末,全市公交线路达到47条,公交运营车辆641辆,运营出租车1960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10260万人次,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10.7标台。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自来水普及率保持100%,自来水日供水能力250.7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39085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5876万立方米;煤气、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1.5亿立方米,至年末,用气普及率由上年的70.58%提高到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