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5 株洲市统计局

农村改革和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全市共有2172处水库山塘实现了租赁经营、拍卖和股份合作。极积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全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32万元,启动各类生产生活建设项目142个,帮助农村残疾人建房50栋,近2.7万名特困对象享受了每月不低于5元的扶助政策。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速发展。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57.8亿元,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18.4%,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轻工业增加值19.4亿元,增长26%,重工业增加值70.9亿元,增长16.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62.2亿元,增长16.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4.6亿元,增长28.9%;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加值5.1亿元,增长53.9%。全市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7.5亿元,增长19.2%,增速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8.6%,9个行业产销率超过100%;13户“十五标志性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2.7亿元,增长23.1%,拉动全市规模工业生产增长10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2%;20户“小巨人”企业完成产值14亿元,增长6.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四大重点行业实现产值205.2亿元,增长21.6%,占规模工业比重高达66.7%。电子通信产品、交通运输设备产品、水泥制品、平板玻璃、起重设备、工矿设备、化工设备等投资类、工业基础产品增势强劲,分别增长58.3%、34.29%、66%、84%、46.5%、230%和111.1%。工业实物量与价值量增长衔接情况较好。全年发电量28.7亿千瓦时,增长85.3%,供电量72.1亿千瓦小时,增长31.3%,工业用电量为34.9亿千瓦时,增长11.7%。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2.1%,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7.1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1.1%,提高0.9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44次,比上年加快0.15次;成本费用利润率3.4%,提高0.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8560元/人,增长44%;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6家,利润过千万的企业21家,分别比上年增加7家和6家。13家标志性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1.6亿元,利税总额15.7亿元,分别增长36.1%和27.6%,占全市的比重为59%和62%;20家小巨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14.1亿元和2.2亿元,分别增长21.9%和6.8%。

技改投入重点突出。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1.5亿元,增长24%,实施技改项目190个。电厂二期工程3号机组、电力机车厂城轨车、株冶铅烟气制酸等16个重点项目顺利竣工投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提取技术开发费1.7亿元,完成新产品开发341个;实现新产品产值22.76亿元,增长44.9%。新产品的开发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2003年全市三大工作重点之一,年内对38家市属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全面启动,其中机床齿轮厂等14家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完成,14家企业资产总额5.36亿元,转让变现1.69亿元,有偿解除4024名职工的劳动关系,引进增量资金8700万元,为我市工业经济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0亿元,增长19.3%。建筑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向技术密集、管理密集、资金密集相结合的方向调整,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具有新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6.1亿元,增长16.5%;实现利税1.6亿元,增长24%;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到9.4万元,比上年提高30.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3万平方米,增长7.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04万平方米,下降20.9%。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03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05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6.4%,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74.9亿元,增长27.2%;非国有经济投资28.2亿元,增长20.1%。在非国有经济中,外商、港澳台、联营、股份制经济投资5.7亿元;城镇和农村集体投资13.33亿元,增长24.5%;城镇和农村个体投资16.62亿元,增长21.3%。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22.3亿元,增长3.5%;全年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2.1亿元,增长26.4%;房地产投资18.5亿元,增长94.4%。地方项目投资59.2亿元,增长31.3%;中央项目投资15.7亿元,增长13.6%。年内新开工项目389个,增长2.6%,竣工项目343个,增长14%。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05亿元、28.4亿元、和45.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3%、5.4%和109.5%。十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4.9亿元。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发电量62.57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7.1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5.7公里;程控交换机5.86万线,移动通信基站设备1807信道;新建独立公路桥梁2座,延长1125米;新建公路21公里,改建公路700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37公里;铅冶炼1.4万吨,水泥70万吨,胶合板100万立方米,硫酸13万吨,氮肥24万吨;棉、毛纺锭5万锭,服装100万件,日用陶瓷8400万件。

(四)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加快发展,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0.4亿元,比上年增长9.5%。

交通运输营运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公路、水运货运周转量为222289万吨公里,增长6.3%;其中,公路213408万吨公里,增长3.8%;水运8881万吨公里,增长148.1%;公路、水运客运周转量273550万人公里,增长20.6%。其中,公路272539万人公里,增长20.5%,水运1011万人公里,增长42.5%。

邮政电信业等信息产业加快发展,。2003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为15.35亿元,增长26%,邮政业务总量为1.23亿元,增长9.5%;年末电话用户74.9万户,其中乡村电话用户达到3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户数58.7万户,新增19.3万户,增长49%;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7.2万户,增加2.3万户,增长15.3%。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1888万件,比上年下降27.5%;特快专递37万件,增长9.5%。据测算,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9.24亿元,增长21%。

(五)内外贸易和旅游

国内商品市场销售活跃。尽管经历了“非典”的考验,我市消费品市场整体运行仍保持稳步增长,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按销售地区分,城市实现零售额83.6亿元,增长11.6%;县城实现零售额19.11亿元,增长10.3%;县以下实现零售额37.3亿元,增长8.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20.7亿元,增长1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亿元,增长12.1%;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3.1亿元,下降7.2%;按经济类型分,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28.9亿元,增长8.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零售额16.2亿元,增长4.8%;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68.2亿元,增长10.7%;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39.8亿元,增长10.5%。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62个,全年成交额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36亿元,增长9.9%。大型市场、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显现巨大活力,2003年全市亿元市场11家,成交额92.3亿元;列入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统计的23大类商品,销售上升的有21类,其中,18类商品增长达到两位数,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零售额增长160%,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69.1%,书报杂志类零售额增长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