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株洲市统计局

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株洲”为主题的绿色活动中,41家单位与9个家庭成为株洲市首批绿色单位。“查违行动”重拳出击,清理不法排污企业155家,82家企业治理设施整改到位,一批排放不合格企业被关停。城市大气环境、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全年完成了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6个,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65.7平方公里,增加5.5平方公里,烟控区覆盖率达99.5%,提高3.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215天,比去年上升15天,空气质量达标率57.5%,上升2.2个百分点;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8%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比上年有较大提高;城市环境噪声控制达标区面积为40.8平方公里,覆盖率达61.8%,比上年有所下降;加强了对324家企业的废水排污口、80余个废气排污筒、215个点位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常规大气和湘江水的监测分析。

三、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势良好。2003年,共实现财政总收入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一般预算收入16.8亿元,增长13.2%;其中,增值税3.1亿元,增长17.6%;营业税3.2亿元,增长21.1%;个人所得税0.77亿元,下降0.58%;城市维护建设税1.04亿元,增长12.3%;房产税0.6亿元,增长12.7%;契税0.4亿元,增长99.8%;此外,9个区县(市)财政收入增幅均在10%以上。全年财政总支出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45亿元,增长23.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1.2亿元,增长35.1%;城市维护费用支出3.3亿元,增长67%。

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加强,市场规模与经营质量提升。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0.3亿元,比上年增长7.5%。金融存贷款业务量继续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7.1亿元,比年初新增60.1亿元,增长20.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9.4亿元,比年初增加35.2亿元,增长17.2%。贷款余额218.4亿元,新增37.9亿元,增长21%。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7亿元,占新增贷款的44.8%。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3.3亿元,当年新增5.5亿元,其中以住房消费为主体的中长期贷款12.5亿元,当年新增6.4亿元。信贷投向重点突出。加大对农业与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农业贷款比上年增长17.6%,对民营及混合经济贷款占新增贷款的90%以上,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分别比年初增长91.1%和70.86%。银行中间业务迅速发展,全市银行办理中间服务业务金额达7048.6亿元,中间业务收入达到6453万元。经营效益明显改善,资产质量显著提高。五家银行当年全部实现羸利,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上年下降5.8亿元和8.45个百分点。

保险业收入迅速增长。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0家,全年保费收入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亿元,增长13%;寿险保费收入7.6亿元,增长26.6%。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65亿元,比上年下降6.3%。其中,财产险0.77亿元,下降6.4%;寿险0.88亿元,下降6.2%。

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6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劳动报酬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10.1%、42.9%和10.1%;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8%,下降0.8个百分点。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6760元,增长8.1%,八大消费支出项目6升2降,其中:食品支出2350元,增长5.6%;衣着支出656元,下降26.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440元,增长1.4%;医疗保健支出354元,下降3.9%;交通、通信支出788元,增长6.4%;娱乐、教育和文化支出1267元,增长13.8%;居住支出673元,下降2.74%;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231元,增长41.6%。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7.63平方米,增加1.1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3029元,增长5.6%。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381元,增长14.8%,占纯收入的比重达45.6%,家庭经营收入1472元,占48.6%;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二、三产业的收入分别为899元、199元和374元;转移性和财产性纯收入176元,增长15.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4%,下降0.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31元,增长14.2%,其中食品支出1081元,增长8.3%;衣着支出135元,增加1.6倍;居住消费支出328元,增长8.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06元,增长9.3%;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207元,增长24.8%;医疗保健支出91元,增长8.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305元,增长7.7%。农民人均住房面积50.25平方米,增加1.42平方米。年末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6515元,比上年增加1131元。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两个确保”有效落实。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5万人,全年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4.3亿元,征缴率为96.3%,共计发放养老保险金6.2亿元,确保全市9.86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0%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全年共筹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2亿元,发放基本生活费0.79亿元,代缴养老保险费0.34亿元,失业保险费365万元,发放门诊医疗费409万元,全市进中心签协议国企下岗职工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实行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医疗互助、公务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为辅的医疗保障体系。全市医疗保险参保单位1915家,比上年增加452家,参保人数达34.2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共征缴医疗统筹资金7715万元,征缴率97%,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76%,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1396家,参保职工人数34.4万人,全年共征缴失业保险基金7622万元,收缴率97%,为5.36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627万元。社会优抚和保障逐步加大,低保工作进展顺利。全市3.6万户、9.2万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基本实现城市低保应保尽保目标。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2530张,共收养1805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77万人;得到社会保障救济人数17.6万人,救助金额达到6976万元。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30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63个,分别比上年增加84个和23个。

人口生产保持低生育水平。200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71.54万人,比上年增长5.8‰;计划生育率达97.37%,人口出生率为10.45‰,比上年下降0.2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71‰,比上年略有上升。

五、科学技术与社会事业

高新技术产业平稳发展。2003年,我市135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5.7亿元,增长13%;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为141.9亿元和15.5亿元,同比增长15%和21.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7.4%,其中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新能源、高效节能五大行业的产品品种由上年的762个增加到850个,这5个行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22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84%,实现销售收入118.8亿元,利税1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和19.8%。高新技术开发区68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08亿元,增长13.7%;实现销售收入105.4亿元,增长16%;实现利税10.24亿元,增长33%;出口创汇1.7亿美元,增长18%。株洲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留学人员28名,创办孵化企业54家,园区孵化企业产值突破4亿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数由上年的30家增加到42家,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