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湘潭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积极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扩大对外开放,优化经济环境,适应需求变化,调整供给结构,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克服了较为频繁的自然灾害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各项社会事业保持繁荣,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总量继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据测算,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6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1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15.25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11.88亿元,增长1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340元,比上年增加831元。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占13.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43.9%,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42.7%,上升0.4个百分点。

治理和优化经济环境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市县两级政府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精减了审批事项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694起,查处违法虚假广告65起。市人民政府经济环境监察公开电话共受理群众来电1050个,全部交办,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各级政府均建立了政府采购中心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全面铺开了村级财务清理工作,全市公务员录用实行了公开招考。

企业改制大力推进。全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切实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年内基本完成19户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改制面达23%。市政府共支付现金3875万元,加上由财政负担的50%的养老保险金及规费减免,共支付改革成本1亿元以上。

社会保障继续加强。截至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离退休人员7.9万人,增长2.6%。全市全年实付养老金3.11亿元,保证了按时足额发放;进中心并签了协议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得到了基本生活保障;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4.7万人,市本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538.8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18.6万人,年内职工医疗基金支出3022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进中心签协议的国企下岗职工生活费发放率达100%。全市有8.5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1.7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产业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艰巨,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4亿元,增长4%。主要农产品产量随市场调节有升有降,其中粮食产量132.12万吨,减少4.1%;油料0.79万吨,茶叶0.11万吨,均与去年持平;糖料0.31万吨,增长42.1%;出栏肉猪439.04万头,增长5.3%;水产品产量6.1万吨,增长5.0%。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以“稻—菜”、“菜—菜”、“莲—菜”等耕作模式为主的稻田耕作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4.99千公顷,减少1%,其中中高档优质稻播种面积超过一半;在出栏的肉猪中,三元杂交猪和良良猪占三分之二以上。生猪养殖加工业实施的“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发展,涌现了一批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据农业部门统计,深加工生猪超过150万头。全市奶牛存栏813头,增长35.4%,形成了泉塘子、远山、竹山三个养殖基地。特色农产品发展渐成规模,淡水白鲳、加洲鲈鱼等名特水产养殖水面达240公顷。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及长江防护林三大重点工程,年内投资1.3亿元,超过年度计划30%。湘江堤防完成了境内62公里中的52公里加固达标。全市新增电排装机容量111千瓦,新增灌溉面积860公顷,硬化各类渠道989公里,新修和整修机耕路279公里。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04.7万千瓦,增长6.0%。水稻联合收割机708台,增长49.7%,水田耕整机超过4.5万台。

小城镇建设势头强劲。全年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4.36亿元,主要是加强了自来水厂、道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发展吸引了农民进镇,全市新增城镇人口2.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6.14亿元,增长12.6%;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19亿元,增长18.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100.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6.89亿元,同比增长58.25%。

工业运行质量提高。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69亿元,增长80%。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5.13亿元,增长24.8%;亏损企业亏损额1.44亿元,下降30%。按企业户数计算,工业企业亏损面25.5%,下降9.6个百分点。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14亿元,增长68%。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百点大关,达105.1%,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企业投入保持较快增长。工业技改七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5亿元,超过年计划10%。其中湘钢技改工程完成投资5.0亿元,南天扩产技改工程设备已安装到位,江滨扩产项目运转正常,江南汽车合资生产线已投产,四维洁具生产线改造工程已完成。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9.1亿元,增长11.5%。通过开展资质就位工作,全市上等级建筑企业由原来的182家减为128家。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61.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87.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增长1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99亿元,增长1.9%;更新改造投资17.45亿元,增长34.5%;房地产开发投资8.08亿元,增长7.6%。争取国家及省各项建设资金2.93亿元。

城市框架获得拓展。重点建设了北二环线、丝绸南路、芙蓉西路、富洲路等城市主干道,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0多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道路为主体的城市骨架;城市中心区规划开始实施,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

绿化、亮化、美化工程进一步实施。芙蓉、护潭、体育中心等三个绿化广场品位进一步提升,河西滨江风光带基本成形,雨湖、和平公园整饰一新,白石公园动工新建,建设中路、建设南路、广云路、车站路、文化街的绿化街景进一步修整美化。城市绿地面积扩大,覆盖率达38.14%,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7.2平方米。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一批配套性基础设施按计划实施,总投资1.2亿元的一水厂易地扩建工程、投资1200万元的垃圾消纳场一期工程即将完工,投资1.75亿元的河西污水处理厂正在紧张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的体育中心场馆改造在50多天时间里完成,确保了“八一振邦”足球队移师湘潭的首场赛事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