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株洲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继续实施四大战略,突出三大重点,推进三化进程,全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452.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增速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4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221.32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67.02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为14.2:48.9:36.9,其中: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1和0.9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12635元,比上年增加1928元,按汇率折算为1528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全市规模工业中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45.98亿元,增长21.9%,高于规模工业增幅1.9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投资达53.4亿元,增长53.3%,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41%,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27.44亿元,增长14.6%;年末私营企业登记户数5744户,注册资本金60.27亿元。登记的个体工商户60411户,注册资金35.28亿元。全市非公经济总量达195.29亿元,增长11.0%,占GDP比重为43%。

"三化"进程取得新进展。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3.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8%,拉动经济增长5.6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1.1%。非农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00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增长21%,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万元的105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发展订单种植50万亩,订单生猪养殖超过100万头。农业机械总动力148.5万千瓦,增长8.9%。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53.9万人,劳务总收入35.3亿元;城市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1.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县(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6.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省八件实事、市十件实事圆满完成。经考核验收,为民办的省八件实事和市十件实事全面顺利完成。52项具体考核指标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新建和改建通乡通村公路、农村特困户安居房建设等30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改造乡镇敬老院等7项指标100%完成目标;企业基本养老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14项考核指标达到目标要求。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46万人,3.05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其中安置大龄就业人员54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到212.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91.4万人,下降0.3%,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56.5万人和64.8万人,分别增长2%和6.2%。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43:26.6:30.4,其中一产业下降1.1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1.1个点。就业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16万人,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提供岗位9.05万个,求职人数8.8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据调查,一次就业率达80%。

物价总水平涨幅提高。市场物价在上年全面上升的基础上,涨升幅度加大。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3%,涨升幅度分别比上年提高1.7和1.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5%,零售物价指数为101.7%;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5%,零售物价指数为102.6%。在城市居民消费的八大类价格中,由于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推动食品类价格上涨了11%。其中:粮食涨幅最大,达到41.3%,肉禽及其制品、油脂类、水产品、蛋类、干豆类及豆制品分别上涨19%、26.6%、24.3%、16.4%、18.4%,鲜菜、烟酒则分别下降17%和0.8%;居住类与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上涨2%和2.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类价格均有小幅下降。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1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14%,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为104.7%,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分别为108%和100.9%。

二、城乡建设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全市30个重点工程项目超计划完成投资,达到37.9亿元,为年计划的120%,增长37.8%。其中株洲航电枢纽、城市快速环道、体育中心、株洲大道、醴潭高速、龙泉污水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重点治理项目投资完成20.3亿元;城乡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9.62亿元,新改建公路总里程307公里,其中新改建通乡公路181.5公里,新增等级公路265公里,全市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2537公里。106国道提级改造全线贯通。按照"市投区建、区投区建"的原则,市区28个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69亿元,建设改造道路37.5公里。全年建成通村公路295公里;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完成城市房屋拆迁面积13.8万平方米,涉迁户1238户,依法拆除违法建筑7.6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5亿元,同比增长42.9%。城市经营工作有新突破,全年实现土地总收益20亿元,上缴财政土地有偿使用纯收益3.4亿元,同比增加6200万元。

公用事业不断拓展。全年投入园林绿化资金1.1亿元,城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8.74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2340.24公顷,城区绿地率为34.8%,绿化覆盖率达到38.3%;年末,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5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新建公共厕所16座,垃圾中转站6座。全省首条、全国第二条电动汽车示范营运专线电2路正式启动,株洲成为第5个国家级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年末,市内营运公交线路达到45条,公交运营车辆643辆,运营出租车1961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15000万人次,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10.9标台。

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主题,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了以清水塘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力度,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41个,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8亿元,依法关停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30家,一批不符合国家新产业政策、城市发展规划的污染严重项目被否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由上年的4.59下降至4.26,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196天,比上年增加5天,空气质量达标率53.8%,上升1.5个百分点。市区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为96.1%,超过国家考核要求1.3个百分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51.1%,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101.7平方公里,增加21.2平方公里,烟控区覆盖率132.1%,提高27.6个百分点,噪声控制达标区面积58.7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9.6平方公里,覆盖率达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