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三、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2004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3.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一般预算收入20.27亿元,增长20.3%;其中增值税增长22%;营业税增长35.2%,体现了经济运行速度与质量的协调性。全年财政总支出39.61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49亿元,下降10.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1.38亿元,增长12.3%;城市维护费用支出3.98亿元,增长24.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6.11亿元,增长60%,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分别增长86.9%和31.6%。 金融机构存贷款适度增长,金融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4.06亿元,比年初新增56.9亿元,增长16.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7.42亿元,比年初增加37.95亿元,增长15.9%;企业存款余额97.33亿元,比年初增加16.36亿元。贷款余额238.24亿元,新增24.14亿元,增长11.1%。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70.08亿元,比年初增加15.44亿元,占新增贷款的64%。信贷投向在保证重点行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加大了消费信贷力度。工、农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分别增加8.53亿元和2.95亿元,增幅分别为15%和18.7%,消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42亿元,增幅达55.7%。全年金融机构实现盈利1.43亿元,不良资产明显下降,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较年初分别下降3%、1.9%和13.2%。 证券融资成效显著。2004年,株冶火炬和千金医药通过证券市场成功发行上市,共筹集资金7.97亿元,占全省当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数的三分之一。年末全市境内上市公司数为7家,年末总市值97.64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市10家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9.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5亿元,增长27.9%;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2589万元,增长13.7%,健康险保费收入3290万元,下降0.8%,寿险保费收入6.67亿元,下降2.8%。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65亿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财产险1.31亿元,增长34.7%;人身保险0.35亿元,下降108.7%。 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70.93万人,比上年减少0.61万人。常住人口358万人,减少0.2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7.7%,人口出生率为10.73‰,比上年上升0.1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88‰,比上年上升0.56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1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6%。其中劳动报酬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8.6%、36.8%和39.9%。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7572元,增长12%。在八大消费支出项目中,食品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和居住支出大幅增长,分别为2699元、602元和92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9%、70.1%和36.9%;交通和通讯支出、娱乐及教育支出、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呈微增长,分别支出808元、1276元和233元,增幅分别为2.5%、0.7%和0.6%;而衣着支出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衣着支出634元,下降3.4%,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399元,下降9.4%;农民人均纯收入3536元,比上年增加507元,增长16.7%,实际增幅为13.9%,是近八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558元,增长12.9%,其中农民从本乡企业和省外务工所得劳动报酬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62.3%,分别为449元和52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6%和22.4%。家庭经营收入1756元,增长19.3%。在国家扶农政策的积极影响下,农民第一产业收入大幅增加,达到1202元,比上年增加303元,增幅为33.7%;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增长25.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60元,增长9.8%,其中食品消费、居住消费、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和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增幅均超过了10%,支出总额分别为1236元、372元、119元和236元,增幅分别为14.3%、13.4%、12.3%和13.8%;衣着消费143元,增长5.6%,医疗保健消费97元,增长6.7%,文化教育娱乐消费284元,下降6.8%。农民人均居住面积50.53平方米,增加0.28平方米。受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6%和48.3%,分别比上年提高0.8个和1.9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4.63万人,比上年增加1.94万人。其中企业参保人数为26.61万人,增加1.94万人。全年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4.83亿元,征缴率为96%,共计发放养老保险金6.97亿元。全市13.16万名参保离退休人员(其中企业10.92万人)养老金100%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医疗保险参保单位2610家,比上年增加434家,参保人数达37.48万人,比上年增加3.29万人,共征缴医疗统筹资金2.23亿元,征缴率96%,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7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1880家,参保职工人数38.47万人,增加4.11万人,全年共征缴失业保险基金7166.7万元,收缴率97%,为12336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2733万元,其中门诊医疗费93万元。社会优抚和保障逐步扩大。全市城镇3.57万户、8.24万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按照月人均补差55.8元的标准,全年支出保障金5747.5万元,实现了城市低保应保尽保目标;农村特困户救助全面覆盖。按照每人每月10元的标准,对农村1.28万户、2.72万名特困对象进行了救助,发放救助金326.8万元,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全面启动,对562名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95.7万元。全年改建乡镇敬老院21所,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3831张,共收养1805人;国家优抚对象1.83万人,对二等乙级以上在乡伤残军人纳入了医保体系。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按照五"统一"的标准,完成了57栋社区服务用房建造工作。 五、科学技术与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5项,经费2000万元。时代集团承担的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通过节点验收,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863计划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45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已有21家通过验收,"APG有机复合绝缘子"、"轨道交通用高性能减震材料关键技术开发"等一批项目取得国家专利,并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与国家863计划的支持,全市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3项,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3项。中小企业促进园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3万平方米。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市13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74.26亿元,增长19.6%;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为168.77亿元和16.91亿元,分别增长18.9%和8.5%。实现利润9.75亿元,增长19.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9.4%,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3家。新增民营科技企业28家,总数达到234家。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四大领域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48.81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85.4%,实现销售收入144.65亿元,利税12.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9%和13.5%。高新技术开发区8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32.9亿元,增长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