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株洲市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四大战略,继续突出三项经济重点,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十五”计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525.67亿元,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74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264.61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190.32亿元,增长10.6%。“十五”期间,累计完成生产总值2030.7亿元,年均增长11.4%,比“九五”期间提速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期末的17.3:46.7:36.0调整为13.5:50.3:36.2。全市人均GDP14497元,比上年增加1865元,按汇率折算为1770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235亿元,增长13.9%,占GDP的比重达44.7%。年末注册个体工商户6.7万户,私营企业6800户,注册资本金95亿元,总资产218亿元。“十五”期间全市新增非公企业2000多户,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26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52亿元,增长30%。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带状格局。首次出现经营面积过1000亩、年收入过百万的种植大户。发展养殖大户2.5万余户。农业机械总动力161.1万千瓦,增长8.5%,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59.11万人,劳务总收入57亿元;工业化快速推进。工业增加值由“九五”末的136.15亿元增至2005年的226.43亿元,年均增长12.5%,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3%,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1%,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城镇化顺利推进。非农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62%,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比”九五”末的51.2%提高10.8个百分点,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2.5%,比”九五”末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27.7%。 县域经济发展提速。五县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1亿元,增长12%,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首次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呈逐年提速的态势。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4.5%,比”九五”末上升3.7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到213.2万人,比“九五”末净增10.6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01万人。2.41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其中安置大龄就业人员49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十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8万人,先后有8.9万余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物价总水平涨幅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4%,涨幅均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零售物价上涨2.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零售物价上涨2.8%。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2%,涨幅均有回落。 经济发展环境继续优化。连续两年圆满完成省八件实事、市十件实事;全力打造“平安株洲”,第三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称号;投资环境逐步改善,2005年度进入“全国投资环境100优城市”;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乡村行政区划得到调整,全市建制乡镇由137个减少到112个,行政村由2184个减少到1869个。 二、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45个市以上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58.4亿元,增长51.8%。其中,23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41.8亿元;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6亿元,新建公路30公里,改建公路344公里;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5亿元,增长41.7%。“十五”期间,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8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7倍。随着106国道全线提质扩容的全面竣工,“株洲三小时、县市一小时”的快速交通圈基本形成。五年新改建公路1635公里,新增等级公路960公里,高速公路新开工里程63.3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4131公里,公路等级率由53%提高到66%。新建和改造变电站20多座,株洲航电枢纽三台机组并网发电。 城市公用事业不断拓展。五年建成2个污水处理厂、1个日供水能力达125万吨的自来水厂、1个可用16年的垃圾处理场、39座城市公厕、26个垃圾中转站,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新增公交车429台,万人公交车拥有率提高到8.9标台;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2.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5%;2005年天然气顺利进株入户,年末城区近10万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63平方公里扩大到85.6平方公里。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为2.87,下降1.33,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298天,比上年增加101天;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7%,提高1.6个百分点;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76.5平方公里,烟控区覆盖率99.5%;噪声控制达标区面积45.2平方公里,覆盖率76.2%。清水塘工业区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三、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1.09亿元,增长21.9%;一般预算收入24.56亿元,增长21.2%,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74.5%。财政支出突出体现公共财政需求,全年财政总支出46.03亿元,增长12.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35亿元,增长21.6%;农林水利气象支出3亿元,增长30.6%;卫生经费1.3亿元,增长21.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1.71亿元,增长19.3%。“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收入149.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9.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4%和18.2%。累计财政支出168.67亿元,年均增长21.5%。 金融运行态势平稳,信贷投向重点突出。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2.41亿元,增长16.5%;各项贷款余额235.19亿元,增长7.2%。年末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下降17.9%。 股权分置改革进展良好。年末全市境内上市公司7家,年末总市值82.07亿元。有2家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2家公司已拟定改革方案。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11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9.99亿元,增长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6亿元,增长15.2%;健康险保费收入3813万元,增长15.9%。全年各类保险赔款与给付支出2.16亿元,增长30.9%。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1.32亿元,增长23.4%;人身险业务赔付0.84亿元,增长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