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72.23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其中市区78.88万人。常住人口365.1万人,增加7.1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8%,人口出生率为11.25‰,比上年上升0.5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46‰,比上年降低1.42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30元,增长11.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3%。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8349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3958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59元,增长17.5%,“十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加4582元,年均增长11.1%,增速比“九五”快6.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1269元,年均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8600元,比“九五”末增加4480元。2005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3%和47.8%,比”九五”末下降5.7和2.4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居住面积19.8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51.1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末增加5.2和3.2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5.11万人,比上年增加0.49万人。全部按时足额发放了14.13万名参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9.2万人,增加1.73万人,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69.1%,提高1.3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16万人。全市城镇4.32万户、9.39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四区“低保”标准由156元提高到170元,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由每人每月10元提高到15元。全年改建乡镇敬老院27所。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09个,共有床位4893张,在院人数4018人。“十五”期间,全市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7.4亿元、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2.1亿元、城镇低保金2.22亿元。累计投入救灾资金5342万元,扶贫开发资金7680万元,2.78万人解决温饱或越过贫困线。 五、科学技术与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3项,其中,国家“863”计划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4项。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签定各类技术合同登记446项,合同金额1.7亿元。株洲地震台顺利开通,填补了全市在地震监测能力上的空白。59家省级以上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47家通过验收。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十五”期间全市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9项(次),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05项,第5次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20家,比“九五”末增加45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7.6亿元,增长20%,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1%,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株洲高新区综合实力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上升到第35位。“十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229亿元,年均增长18.4%。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6%,辍学率0.59%;普通初中入学率98.4%,初中生缀学率1.89%。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14.89万人,在校学生56.7万人。高考录取率达到71%。“十五”期间,全市新增高等院校4所,新增普通高中5所,调减初中24所、小学1043所,接收企业办学校33所,新批民办学校237所。 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和纪念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文艺创作和演出活跃。《万紫千红》、《水韵》、《天下凤凰美》等6首(个)创作歌曲和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全年新增无线数字电视用户5100户,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比“九五”末增加9.48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比“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 卫生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7个,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105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1162张,卫生工作人员14316人,其中: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702人,执业医生和助理医师4871人,注册护士3835人。“十五”期间新建和改造疾控中心6所、传染病防治区6个、乡镇卫生院24所,所有乡镇设立了防保站,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全面实现三年目标。食品放心工程稳步推进,城市社区卫生覆盖面提高到90%。重大传染病防控有力,成功抵御了“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入侵。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市十运会,本届比赛项目33个、参赛人员8000人次,刷新历届市运会记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升。在省运会上,株洲田径、射击、体操项目金牌或总分列全省第一。株洲运动健儿勇夺奥运奖牌2枚、全运会奖牌10枚、省运会金牌45.5枚。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亿元,增长6.8%,其中农、林、牧、渔业分别增长3.6%、21.4%、8%和10.9%。“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6.8亿元,年均增长4.8%。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优势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突出发展大米、生猪、竹木、油脂、果蔬等五大产业。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26.07千公顷,增加0.53千公顷。粮食种植面积257.45千公顷,下降1.8%,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118.93千公顷,增长22.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5.08千公顷,增长1.9%。蔬菜种植面积为47.96千公顷,增长5.9%。 农村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十五”期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8万处,建成了3个防洪排渍站;解决了9.3万人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5平方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2.9万个。累计投入造林资金4亿多元,完成人工造林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5%,比“九五”末提高近4个百分点。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26.43亿元,增长13.7%,增幅提高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4.56亿元,产销率达98.1%。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60家,其中过5亿元的13家,过10亿元的9家。在108种主要工业产品中,66.7%的产品产量增长。“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比“九五”提速0.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19.3%,增速比“九五”快6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