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围绕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工作重点,努力克服非典疫情、持续高温和电力紧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经济从恢复增长步入新的一轮加速增长平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运行步入新的一轮加速增长期。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是自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6.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08.5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22.1亿元,增长10.5%。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为85.8亿元,同比增长1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23家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9.58亿元,增长39.1%;完成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5.63亿元,增长31.5%;“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商品率达66.8%。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为38.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亿美元,外贸依存度由上年的7.6%提高到9.3%。全年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44.8亿元,同比增长27.3%,占GDP比重达到16.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产值58.7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36%。 企业改制进一步深化。全年有26户中小企业进入产权制度改革程序,其中20户已完成,3户基本完成。完成和基本完成的23户企业已解除职工劳动合同8200多人,支付职工安置费1.4亿多元,收回欠交的养老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2200多万元,化解企业债务包袱5.1亿多元。年内市煤气公司与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湘潭新奥燃气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作。 园区经济来势较好。全市7个工业园区现有入园企业233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68亿元,比上年增长6倍;实现利税1.28亿元,增长4.6倍。 物价总水平适度回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6.0%,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为106.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6.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1%;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2.8%。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全年粮食总产132.7万吨,增长0.4%;油料8298吨,增长5.3%;烟叶609吨,增长3%;大豆3777吨,增长11.5%;蔬菜105.2万吨,增长11.7%;出栏肉猪456.17万头,增长3.9%;出笼家禽1036.7万羽,增长3.6%;出栏牛6400头,增长4.9%;出栏羊6.4万只,增长11.4%;禽蛋2.85万吨,增长3.6%;水产品6.34万吨,增长3.9%;奶牛983头,产奶2312吨。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方面:优质稻种植137万亩,占水稻种植比重达53.6%;水果、蔬菜、湘莲、花卉苗木、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比上年增加6万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万亩;完成长防林新造、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面积1.9万亩。养殖业方面: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出栏生猪数已占出栏总数的57%,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瘦肉型猪占出栏总数的比重为62.8%,提高3.5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6.8%,高出全国20多个百分点。 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扩大。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生猪、奶牛、山羊养殖基地和网箱养鱼基地,建立了30余个安全肉供应基地,建立或正在建立15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面积为34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2.9亿元,增长18.4%。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增加值31.3亿元,增长7.9%;大中型企业增加值29.4亿元,增长7.7%。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啤酒7.3万吨,增长15.2%;皮革1332.4万平方米,增长18.1%;颜料18222吨,增长6.9%;卫生陶瓷1.38万吨,增长74.3%;高速线材168.3万吨,增长5.7%;铁合金12.3万吨,增长7%;工业锅炉1183蒸吨,增长77.6%;压路机112台,增长36.6%;微型汽车5832辆,增长4.5倍;交流电机160.7万千瓦,增长38.1%;工矿机车353辆,增长2倍;氟化盐8.2万吨,增长8.2%;电解二氧化锰3.5万吨,增长7%;发电量39亿千瓦时,增长29.1%。 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亿元,同比增长54.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3.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7亿元,增长17%。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16家,实现利润8157万元,增长46.8%。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77.3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72.4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84亿元,同比增长32.2%。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59.47亿元,增长46.9%;集体经济投资13.9亿元,增长9.4%;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6.4亿元,增长10.8%。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1.1亿元,增长50.7%;技术改造投资24.7亿元,增长41.9%;房地产开发投资11.9亿元,增长46.9%。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突出打造新的城市中心区,人民大厦、湘潭大剧院基本建成,广电中心、地下商业城、湖湘广场、湖湘公园及中心区在内的8条道路的建设进展顺利。北二环路、吉安路、书院西路、熙春路、霞光东路等城市干道全部竣工通车。河西污水处理厂、自来水一水厂搬迁、双马垃圾消纳场一期、齐白石艺术中心和白石公园等项目已竣工或基本竣工。 工业技改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技改投资24.7亿元,同比增长41.9%。 五、国内贸易 商品销售市场活跃。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城市市场64.97亿元,增长11%;农村市场25.3亿元,增长10.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1.4亿元,增长11.8%;餐饮业14.9亿元,增长9.2%;其他行业4亿元,增长3.5%。分经济性质看,民营经济零售额80.3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达88.9%,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