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规模基本稳定。全年各类学校招生人数16.11万人,比上年下降13.3%,在校学生59.33万人,下降8.1%,其中:7所普通高等学校年内招生1.73万人,在校学生5.36万人,增长19.1%,培养研究生单位3个,招收新生342人,在学研究生722人。成人高等学校3所,招收学生9627人,在校学生数1.46万人,比上年增长135.9%。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2所,招生1.79万人,在校学生4.14万人。普通高中50所,招生2.71万人,在校学生7.31万人,增长8.6%。178所初中学校招收学生5.36万人,在校学生20.54万人。873所普通小学招生3.52万人,在校学生20.3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12万人,特殊教育招生70人,在校学生689人。全市共有各类民办学校41所,在校学生达到3.03万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录取人数1.43万人,录取率达到75.4%,其中本科录取人数6948人,比上年增加1230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8%,普通初中入学率为99.9%,初中在校学生缀学率为1.0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9.95%,辍学率为0.04%。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调减农村小学、教学点260余个,接收企业办学校17所,3所中学晋升为市规范化完全中学,4所农村小学办成了全市示范性小学,1所幼儿园跻身省示范幼儿园,2所成为市级示范幼儿园。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争取多方资金2800多万元,改造学校危房7万多平方米,筹措农村学校信息化、全市教育网建设资金2369万元,已建成株洲教育城域网,完成30所学校校园网的宽带接入,开通了株洲职成教育信息网和楚天人才信息网;教育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设立扶助城乡贫困学生专项基金548万元,救助贫困学生13536人次。 文化广电事业繁荣活跃。全年共排练上演剧目8个,大型专场晚会2台,完成文艺演出1070场。首次采用政府主办、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举办了"《同一首歌》走进株洲"大型演唱会。市花鼓剧团参加在长沙举办的"全省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场场爆满,深受各级领导和观众的好评。甲申年重阳炎帝陵祭祖大典文化活动,万人同唱《炎陵颂》的壮观场面,得到湖南卫视和香港凤凰卫视的全程现场报道。文化园主办的"岁月如歌"株洲大众歌会,已拥有会员1000多人。"周周乐"炎帝广场文化活动社会参与广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特色文化广场;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网吧、演出场所、电游室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集中整治,全年共进行大的专项行动29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近万家次,取缔黑网吧246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近40万张,电游赌博机600多台(块),处理非法表演团队8个;6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04.66万册,各类报纸出版量2527万份,杂志出版量18万册。广电事业不断拓展。无线数字电视宽带建设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完成了从试验性发射到商业性发射的转变,目前已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3600户;株洲电视台三套节目实现了在全市的完全覆盖;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全年完成联网乡镇22个,联网村145个,联网率分别达到82%和62%,新增联网用户3.58万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0.3万户,比上年增加3.3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 卫生体育事业实现新发展。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6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个区、县传染病区主体工程、1个紧急救援中心主体工程、1所传染病医院主体工程、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和5所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工作。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09个,其中:各类医院53个(其中综合医院41个),卫生院13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疾病预防控制及防疫中心10个,妇幼保健机构10个。卫生工作人员14135人,专业卫生技术人数11518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医师4730人,注册护士3798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10357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1881张。全市拥有各类诊所746家,医务室、卫生所202家;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药品、医疗器械同品种质量考核合格率达到97.2%,乡镇以上药品、医疗器械全面实行了监督检查。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参加了全省春季长跑赛和大众体育运动会及全市大众体育运动会、市直机关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引进举办了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时代杯"中国散打王争霸赛,承办了省首届传统武术比赛。在全省第二届大众运动会上,共获金牌15枚、银牌12枚、铜牌16枚,团体总分名列全省第三。竞技体育成绩斐然,花样游泳锦标赛夺得7银5铜的战绩。在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株洲运动员夺得2金1银1铜的好成绩。残疾运动员陈伟红在雅典残奥运动会上勇夺乒乓球1金1银,为株洲争得荣誉。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在国家扶农政策鼓舞和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多重影响下,农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的局面。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71亿元,增长7.4%,增幅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增长6.9%、7.9%、7.6%和8.2%;全市粮食总产量186.47万吨,增长13.4%。油料2.63万吨,减少4.9%。棉花1048吨,减少8.4%。烟叶1348吨,减少0.4%。水果12.65万吨,下降21.7%。苎麻、甘蔗、药材总产量分别增长7.2%、11.8%和29.2%;畜牧业生产全面加快。全市肉类总产量31.53万吨,增长9.3%。禽蛋产量3.53万吨,增长8.7%。出栏牲猪401.9万头,增长7.6%。出栏牛7.3万头,羊37.66万只,分别增长13.5%和13.2%;水产养殖加速增长,全年水产品6.14万吨,增长9%,增幅较上年提高4.8个点。 农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进一步向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52.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3.1千公顷,增幅为7%,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9.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7.7千公顷,增长12%;优质稻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24.9千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7.4%,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93.3千公顷,下降4.7%;其中瓜果类播种面积调减幅度最大,下降23.1%。蔬菜播种面积45.83千公顷,下降1.2%。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面积之比由上年的2.36:1调整至2.78:1,充分体现了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市场需求的关系;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已发展到500余个,面积达350万亩,106国道已成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带,沿线分布30个乡镇,集中了全市34%的农村人口和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外销农产品;全市农村经济总产出达到606亿元。其中非农经济产出507.3亿元,增长6.3%,占全市农村经济总产出的83.7%;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为49.9:7.8:38: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