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5 株洲市统计局

农业放心工程大力推进。全年无公害蔬菜、大米产地认定面积分别达20.45万亩和55.97万亩;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面积101.02万亩,出栏无公害生猪193万头,占出栏生猪总量的48%;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低于标准3.3个百分点,72家食品生产企业通过了市场准入安全性检查。

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水利建设投入资金3.06亿元,整修湘江防洪一线堤防和县域防洪大堤各10公里,治理病险水库117座,新建小型水库20座,整治灌区渠道2400公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4.9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40公顷。新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1.06万人,新建农村沼气池12155个,小水电站12座。全年造林10.71千公顷,退耕还林2.67千公顷,年末林地面积达72.09万公顷,其中有林地56.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6.9%。

农村改革和扶贫帮困取得新突破。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入,全年减征农业税和特产税7616万元,农民人均负担降至27元;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全市共拍卖、租赁各类小型水利工程32411处,引入民间资金5341万元,新建各类工程2352处;扶贫帮困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发放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4311万元,救助农村特困人口2.56万人,对1200多名农村"五保"老人实行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帮助6173户农民解决温饱和越过低收入线。完成1150户特困农户安居房建设,解决610户贫困农户住房问题,完善了137个乡镇预防保健站。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加快。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6.15亿元,增长13.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12.01亿元,增长20%,比上年快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轻工业增加值23.48亿元,增长22.4%,重工业增加值88.53亿元,增长19.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57.33亿元,增长19.4%。其中国有企业29.55亿元,增长21.7%;股份制企业55.37亿元,增长18.9%;外商及港澳台企业11.01亿元,增长18.6%。全市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53.22亿元;产品销售率98.6%;14户"十五标志性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60.39亿元;20户"小巨人"企业完成产值18.16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中,铁矿石原矿、食用植物油、金属切削刀具、程控交换机等20种产品产量同比增幅达到了50%以上,其中有8种产品增幅超过1倍以上。全年发电量53.38亿千瓦时,增长86%,供电量52.3亿千瓦小时,增长4.6%,工业用电量为37.14亿千瓦时,增长6.4%。

经济效益稳步攀升。全市621家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7.2%,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4.4%,提高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8.2%,提高7.1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69次,周转速度比上年提高23天;成本费用利润率3.5%,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59620元/人,提高9376元/人;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5家,利润过千万的企业23家,分别比上年增加9家和2家。14家标志性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5.1亿元,增长23.5%,利税总额10.55亿元,下降2.6%。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49.5%和43%;20家小巨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83亿元,利税总额2.23亿元,分别增长28.3%和10%。

重点技改进展顺利。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4.01亿元,增长37.2%,实施技改项目301个。其中,当年完成技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4个,投资总额为21.3亿元,占全部工业技改投资完成额的62.6%,株洲华银火电的二期工程、智成化工的5万吨双氧水工程、株化集团的2万吨汰白粉工程等重点技改项目当年投资额都超过了2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提取技术开发费1.32亿元,实现新产品产值26.52亿元。

国企改革纵深推进。列入改革计划的78家市属国有企业中,已有16家彻底完成改制任务;16家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目前已投入改革成本近20亿元,置换国有资产9.91亿元,有偿解除职工原有劳动合同关系3.03万人,引进战略投资者30个,吸收外来资金22.35亿元。已完成和基本完成改制的企业,生产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5.17亿元,增长16.5%。具有新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74.1亿元,增长29.9%,实现利润1.1亿元,增长2.03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4.57万平方米,增长21.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50万平方米,增长2.9%。房地产交易额达到29.05亿元,实现房地产转让营业税8448万元,增长59.5%。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0.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实现了三天投资1个亿。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7.6亿元,增长30.6%;非国有经济投资79.18亿元,增长36.1%。在非国有经济投资中,股份制经济投资10.31亿元,增长1.1倍;港澳台和外商投资8.84亿元,增长91.4%;私营和个体投资31.29亿元,增长39%。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5.85亿元,增长61%;更新改造投资40.15亿元,增长25.1%;房地产投资25.69亿元,增长39.2%。年内新开工项目426个,竣工项目329个。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89亿元、40.03亿元和65.6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3.8%、26.8%和32.2%。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发电量24.73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11.3万千伏安,输电线路95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2座,延长822米;新建公路32公里,改建公路1283公里,新增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9.7公里;洗煤107万吨,水泥92万吨,化学纤维1.05万吨,棉纺锭3.6万锭,中成药505吨,氮肥4万吨。

(四)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加快发展,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增加值4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较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

交通营运能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达到26.86万辆,比上年增加1.7万辆。其中公路运输汽车5.4万辆,增加0.53万辆;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为332578万吨公里,增长55.6%。水运货运周转量18960万吨公里,增长86.6%;公路客运周转量481319万人公里,增长76.6%,水运客运周转量1294万人公里,增长21.9%;公路、水运客货运换算周转量400317万吨公里,增长59.1%。

邮电通信业发展趋稳。2004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为16.91亿元,增长10.2%,邮政业务总量为1.12亿元,下降8.7%;年末电话用户81.76万户,较上年增加6.86万户。其中乡村电话用户39.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户数63.55万户,新增4.85万户,增长8.3%;国际互联网络用户17.39万户。全年发送信函868万件,比上年下降54%;特快专递34万件,下降8.1%。据测算,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