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株洲市统计局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6所普通高等学校年内招生1.62万人,增长25.7%,在校学生4.5万人,增长34.6%,培养研究生单位2个,增加1个,招收新生245人,在学研究生502人。成人高等学校4所,受非典影响成人高校本年没有招收学生,在校学生数1.68万人,比上年下降32.8%。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695人。普通高中53所,比上年增加5所,招生2.64万人,在校学生6.73万人,增长16.8%;各类中等专业、职业学校50所,招生3.1万人,在校学生7万人,183所初中学校招收学生7.53万人,在校学生23.15万人,1029所普通小学招生3.49万人,在校学生22.39万人,幼教、特教保持稳定。幼儿园在园幼儿4.37万人,增加0.88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08人,在校学生782人。积极发展多元办学,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民办学校179所,增加103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达到3.1万人。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考录取人数1.4万人,录取率达到75.3%,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本科录取人数5718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88.8%,普通初中入学率为99.2%,初中在校学生缀学率为0.5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0.2%,辍学率为0.02%。

文化广电事业推陈出新。2003年我市文化事业围绕创作、创收、创新,文学艺术精品硕果累累。圆满举办了2003年湖南艺术节,创作歌剧《沥沥太阳雨》又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创作歌曲《红红的中国结》、《走进春天》拍成MTV,由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全国两会期间向全球播放。自创剧本音.舞.诗《炎帝.神龙氏》、歌剧《水过无痕》获得省内专家好评。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尽管受“非典”疫情的一些影响,“周周乐”广场文化演出仍完成21场。《向着太阳走》、《走进春天》两首群众合唱歌曲参加“三湘群星奖”角逐,双双获得金奖。全年艺术表演观众达到130万人次。文化市场进一步净化。集中对网吧、演出、电游等市场、校园周边环境开展了治理行动,全年检查、登记经营场所4760家次,查处案件近200起。6个公共图书馆藏书93万册。各类报纸出版量3040万份,杂志出版量18万册。广播电视积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继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数字化采编播技术平台后,又利用株洲广播电视塔的优势资源,采用MUDS系统发射数字电视节目,使我市无线数字电视进入试验性发射。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保持在96%,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7万户。唱响主旋律,在全市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舆论气氛,推出的《非公有制经济——提速株洲经济新引擎》、《春天花会开》、《打好国企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大写株洲》、《国企改革大家谈》等栏目,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在全省市州中首次现场直播市人大审议任免政府工作人员,扩大了公民知情权;“非典”期间,持续近两个月、每天长达1小时的《众志成城抗非典》特别报道,受到群众的好评。

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拓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04个,其中综合医院35个,卫生院133个,卫生防疫机构10个,妇幼保健机构10个;卫生工作人员14503人,专业卫生技术人数12058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医师7815人,注册护士4037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9920张,乡镇卫生院床位数1794张。全市所有农村均设立了医疗点。世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覆盖全市,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实现了以乡为单位达86.7%以上目标。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全市没出现原发病例和二代病例。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在抗击“非典”的同时,大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成功举办了全市首届社区运动会;开展了全市体育舞蹈大赛、职工篮球赛、乒乓球赛、足球赛等一系列群众体育活动赛事,全市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的群众超过35%。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成功举办了“株洲时代集团杯”中美女篮国际对抗赛、株洲高科杯首届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赛。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升。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武术比赛项目;在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上,获得羽毛球、田径、体操等项目4金2银的好成绩;在2003年湖南省青少年比赛中,株洲代表队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居全省第二位,竞技成绩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前三名行列。

社会服务业蓬勃发展。据调查,我市拥有各类社会服务业法人单位5500多家,从业人数11.9万人,产业活动单位8200多家,从业人员近12万人;全年完成社会服务业增加值52.7亿元,增长12%。各类市场中介机构在逐步规范中加快发展。全市各类经济信息、中介、技术服务等经营活动机构1000多家,从业人员2.7万多人。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9亿元,增长3.6%,增幅比年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37.1亿元,下降0.5%;林业产值5.5亿元,增长11.4%;牧业产值29.3亿元,增长4.9%;渔业产值3.5亿元,增长5.4%。全市粮食总产量164.5万吨,减少4.6%;油料2.77万吨,减少7.2%;棉花0.11万吨,减少25.5%;烟叶0.11万吨,增长2.9%;水果20.4万吨,增长0.6%;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28.85万吨,增长5.38%;禽蛋产量3.25万吨,增长9.2%。出栏牲猪373.55万头,首次达到全市人平出栏一头猪的目标,比上年增加21.91万头,增长6.2%;草食牲畜大幅增长。全年出栏牛6.43万头;出栏羊33.26万只,分别增长12.8%和14.9%。水产养殖平稳增长,全年水产品5.63万吨,增长4.2%。

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29.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0.75千公顷,在前两年大幅调减的基础上再下降3.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1.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47千公顷,下降3.9%;优质稻比重为36%,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97.9千公顷,下降1.3%;蔬菜播种面积45.83千公顷,增长6.8%;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面积之比由上年的2.43:1调整至2.36:1。全市农村经济总产值达到555.3亿元;其中非农经济产值477.4亿元,增长7.6%,占全市农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86%。

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改善。全市农村水利建设投入资金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5%;整修10公里湘江防洪大堤,治理病险水库10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8千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4.84千公顷,新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2.1万人。全年造林面积1.68千公顷,退耕还林6.03千公顷,年末林地面积达57.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