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5 株洲市统计局

工业生产加速发展。我市工业经济工作坚持以“全面创新企业制度,全力提高工业素质”为总揽,紧扣推进工业化主题,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工业生产加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继续向好,标志性企业示范作用明显。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47.37亿元,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15亿元,增长16%,增幅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5.8亿元,增长17.6%;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68%。全市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3.3亿元,增长16.9%,增速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产销率98.5%,提高0.1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7.42%,提高0.3个百分点,扭亏增盈的预期目标顺利实现。12户“十五标志性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8亿元,增长13.5%,拉动全市规模工业生产增长5.23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0.82%;20户“小巨人”企业完成产值12.1亿元,增长29.86%,拉动全市规模工业生产增长1.5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98%。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9家,增加3家,利润过千万的企业15家,与上年持平。拳头产品、优势产品、名牌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服装31.83万件,增长64.84%;发电设备4.8万千瓦,增长101.14%;化肥(折100%)16.84万吨,增长34.36;纯碱3.58万吨,增长19.03;尿素8.32万吨,增长43%;木材11.23万立方米,增长26.99%;日用陶瓷器7.28亿件,增长30.97%;原煤125.19万吨,增长38.86%;水泥160.86万吨,增长18.54%;摩托车13.13万辆,增长63.13%;齿轮1.53万吨,增长60.58%;十种有色金属37.78万吨,下降3.89%。

技改投入重点突出。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1.94亿元,增长60%,实施技改项目154个。技改投资额集中在大项目、标志性企业上。电力机车城轨车等5个项目争取到省高新技术引导资金5200万元,株洲洗煤厂洁净煤项目、株洲电力机车厂交流传动机车产业化、株洲硬质合金厂钨冶炼异地技改、株洲车辆厂重载铁路货车改造、湖南金源农药厂灭线磷等5个项目进入国家国债技改项目笼子,可获技改贴息资金5000万元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提取技术开发费1.9亿元,增长64.16%,完成新产品开发263个,增长67.52%,实现新产品产值15.72亿元,增长5.06%。新开发的产品大部分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传统产品延伸和优化升级,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改革创新有序推进。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步伐加快。时代新材3500万A股成功上;南方公司完成债转股;金德发展资产转换已全面完成;千金、唐人神、株冶火炬等企业申请上市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置换国有资本,改变职工身份”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全市共有38家国有、集体企业顺利置换国有(集体)资本11.16亿元,有偿解除职工劳动关系6075人。其中市属企业5家,置换资本4838万元,解除劳动关系1270人,县市区企业33家置换资本6320万元,有偿解除劳动关系4805人。汽车制造厂等6家中小企业已破产终结,4家即将完成,3家进入程序,4家开始启动。唐人神等20多家优势大中型企业积极实施对外扩张,整合外地资源,走低成本扩张之路,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壮大。

建筑业规模快速扩张。2002年,具有新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9.28亿元,增长34.9%;实现利税1.29亿元,劳动生产率达到89187元/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7.56万平方米,增长20.9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69.67万平方米,增长37.58%。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5.04亿元,增长17%。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02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3.3亿元,增长20.56%,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58.9亿元,增长21.86%。城乡集体经济完成投资10.7亿元,增长35.5%,城乡个体完成投资13.7亿元,增长6.4%。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21.52亿元,增长16.22%;更新改造投资26.37亿元,增长27.41%;房地产开发投资9.52亿元,增长21.83%。地方项目投资46.82亿元,增长45.7%;中央项目投资13.81亿元,下降19.8%。年内新开工项目417个,增长11.2%,竣工项目327个,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第一产业投资0.75亿元,增长76.94%;第二产业投资27.08亿元,增长46.77%;第三产业投资31.09亿元,增长5.48%。重点工程建进展顺利,株洲电厂二期技改工程、金德工业园、快速环道、航电枢纽工程、城网农网改造等重大项目分别完成投资6.55亿元、5.34亿元、1.68亿元、1.42亿元和0.66亿元。

(四)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稳定增长。全市货运周转总量379747万吨公里,增长6.61%。其中:铁路169950万吨公里,增长8.83%,公路207832万吨公里,增长5.5%;水运205702万吨公里,增长5.6%;客运周转总量428018万人公里,增长4.22%。其中,铁路201000万人公里,增长2.33%,公路226273万人公里,增长5.86%,水运745万人公里,增长46.64%。

电信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邮政业务略有下降。2002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为13.80亿元,增长55.41%,邮政业务总量为1.25亿元,下降1.28%;年末电话用户66.77万户,增长1.32%,其中乡村电话用户达到37.1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户数39.41万户,新增11.35万户,增长40.45%;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4.92万户,增加1.35万户,增长9.95%。

(五)内外贸易和旅游

国内商品市场销售活跃。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6.9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0.86%。按销售地区分,城市实现零售额85.29亿元,增长12.21%;县城实现零售额16.92亿元,增长9.72%;县以下实现零售额34.78亿元,增长8.2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7.84亿元,增长11.0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12亿元,增长15.01%;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35.02亿元,增长8.73%,其中:制造业实现零售额5.3亿元,增长4.52%,农业生产者实现零售额25.94亿元,增长6.94%;按经济类型分,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27.13亿元,增长5.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零售额15.42亿元,增长5.94%;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09.86亿元,增长12.33%,其中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70.55亿元,增长11.67%,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37.16亿元,增长10.62%。大型市场已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的主体,2002年全市亿元市场11家,成交额91.58亿元。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迅猛。全市限额以上3个连锁商业企业连锁门店达56个,营业面积12845万平方米,销售额9312万元。新华天大酒店、汇亚、智超、中国城等相继开工和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