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文化事业继续繁荣,广播电视推陈出新。市歌舞剧团创作的歌剧《沥沥太阳雨》继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湖南省戏剧“田汉大奖”后,2002年又获全国歌剧调演二等奖和8个单项奖;由我市作者创作的歌曲《向着太阳走》,由中央电视台在“十六”大期间播出,并先后在全国38个电视台播放;新创了现代花鼓戏剧本《代理乡长》、《城市英雄》、广场歌舞剧《炎帝•神农氏》等一批优秀作品。全市各类专业剧团全年共演出1278场,创作排练节目15台。群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成功举办《炎帝节暨株洲高新区成立十周年大型晚会》、《纪念谭震林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九方老年合唱团”在全参加全国纪念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歌咏大赛上获得银奖,株洲“常青老龄艺术团”参加全国“夕阳红”合唱比赛获得铜奖。“周周乐”、“四进社区”、“三下乡”等活动连接不断,炎帝广场被评为“全省优秀文化广场”。文化设施大为改善。投资近5000万元改造的文化园成为株洲城一道亮丽的风景,总投资3000万元的千金文化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改造后的株洲影剧院成为我市第一家数码电影和超大银幕影院。6个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91.5万册。各类报纸出版量达到3020万份,杂志出版量17万册。广播电视系统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数字化采编播技术平台,基本实现了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的历史性跨跃。2002年全市广播电视各频道全年自办节目时间达3.3万多分钟,比局台合一前增加1.4万多分钟。包装推出了《市民与市长》等14个新栏目,架起市民与市长及政府沟通的桥梁,广播新闻频道推出的《民情传递101》投诉热线热了株洲的同时,也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推介报道。《春风化雨润民心》等作品获全国广播电视好新闻奖。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保持在96%,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1.25万户,村村通广播通电视工程得到巩固和发展。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体育产业有所突破。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85个,其中综合医院31个,卫生院141个,门诊部276个,卫生防疫机构10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卫生工作人员14828人,专业卫生技术人数12647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医师5182人,注册护士4134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9688,其中标准床位6566张。全市乡镇卫生院床位数1679张。世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覆盖全市,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实现了以乡为单位达85%以上目标。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以“政府牵头主办,主管部门承办,市场方式动作,相关部门配合”的大型体育赛事“株洲电力机车杯”中国VS比利时乒乓球国际对抗赛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竞技体育有新的突破,在湖南省第九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代表团夺得金牌45.5枚、银牌86.5枚、铜牌78枚,金牌总数列全省第6位,团体总分列全省第4位。2006年湖南省第十届运动会的申办权“花落我市”,标志着我市体育工作和竞技水平综合实力的提升。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2002年,全市农业生产战胜了长时间低温阴雨、洪涝灾害等带来的困难,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88亿元,比上年增长3.2%,但增幅略有下降,为近10年以来的最低增长水平。其中农业产值41亿元,增长1.96%,增幅下降2.1个百分点;林业产值4.34亿元,增长6.12%;牧业产值30.74亿元,增长4.24%;渔业产值3.79亿元,增长3.98%。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72.46万吨,比上年减少3.58%;油料2.98吨,下降1%;棉花0.15万吨,增长10.34%;烤烟0.11万吨,增长10%;茶叶0.1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水果20.27万吨,增长3.89%。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27.28万吨,禽蛋产量2.97万吨,分别增长5.38和5.48%。牲猪出栏刷新历史记录,达到351.64万头,增加16.89万头,增长5.05%;攸县成为我市第一个出栏牲猪超过百万头的县,达到100.92万头。草食牲畜规模饲养比重提高。全年出栏牛5.7万头;出栏羊28.95万只,分别增长5.17%和12.69%。水产养殖平稳增长,全年水产品5.41万吨,增长2.39%。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农村工作坚持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根主线,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种植业结构调整出成效。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43.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5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0.9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6.57千公顷,优质稻比重由上年的22.1%提高到27.86%。全市以蔬菜、瓜果、油菜籽为主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99.18千公顷,增加3.25千公顷,增长3.39%;全市蔬菜大棚9637个,增长47.2%,蔬菜播种面积42.93千公顷,增长2.62%,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面积之比由上年的2.58:1调整至2.43:1,高效优质的经济作物比重上升了1.23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全市农村水利建设投入资金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4.51千公顷,比上年略有下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万公顷,新解决饮水困难人口5.23万人。全年造林面积1.14千公顷,增长9.62%,其中退耕还林0.96千公顷,年末林地面积达57.85万公顷,林森覆盖率为56.03%,比上年基本持平。全年新建沼气池1086个,改造水压式沼气池460个,累计建池总数达到1.68万个,新建和改建省煤灶0.83万户,累计建省煤灶69万户,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2002年,全面启动了5县(市)扶贫项目501个,投入扶贫资金4607万元,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土地延包工作基本完成,新一轮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经营权证入户率均在98%以上。乡镇机构改革、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清退分流乡镇机关临雇人员等配套改革基本落实到位,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总要求,以“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改任务全面落实,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06亿元。与改革前相比,全市农民减负额度接近40%。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为30千公顷,其中耕地11.53千公顷,水面2.6千公顷,山林9千公顷,荒山荒坡6.87千公顷,有效地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结构调整。 (二)工业和建筑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