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两跳"、"三化"、"两增"为目标,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总体框架初步建立。优质粮食、蔬菜等适销对路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多。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43.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5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7.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4千公顷,其中优质稻面积51.3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4千公顷;全年实际种植蔬菜40.3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96千公顷。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48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6%,其中非农产值占农村经济的比重达到83.99%。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7.01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农业机械总动力118.93万千瓦,增长7.13%。 全年农村水利建设投入资金2亿元,投工4000万个,完成土石方4000万立方米,完成工程5万处,维修加固堤防19公里。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01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30.31亿元,增长11.6%。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4.86亿元,增长12.6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9.06亿元,增长12.53%,其中地方国有企业完成总产值46.97亿元,增长20.57%;非国有经济完成总产值55.8亿元,增长15.24%;股份制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90.76亿元,增长13.2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总产值3.73亿元,增长32.55%。产销率98.37%,比上年提高0.33个百分点。结构调整中重点扶持的拳头产品、优势产品、名牌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服装19.31万件,增长14.13%;啤酒日0.75万吨,增长32.97%;饲料35.01万吨,增长11.55%;日用陶瓷器5.58亿件,比上年增长22.89%;原煤56.44万吨,增长19.21%;水泥112.7万吨,增长15.01%;平板玻璃402.1万重量箱,增长20.2%;轮胎外胎6.18万条,增长30%;新造货车3957辆,增长13.51%;硫酸49.76万吨,增长1.4%;电力机车213台,增长39.22%。 企业改革纵深推进,企业管理得到改善。企业改革以着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电力机车工厂、车辆厂、洗煤厂、金源农药厂等大中型企业建制工作迈出了较快步伐,改制企业的规范运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锻压机床厂等企业"置换国有资本,改变职工身份"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南方、株化、湘氮、株玻"债转股"工作逐步落实;汽车制造厂、湘东钨矿等企业已进入国家破产计划并正加紧实施;一批改制企业通过落实以"六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改革,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战略得到重视,通过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如:株洲千金药业股份公司的"资本经营"、唐人神集团的"服务营销管理战略"等一批具有株洲企业特色的管理办法,在更多企业中得到移植推广,企业内部挖潜降耗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实现了较快转变,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建筑业生产经营有所增长。2001年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2.03亿元,比上年增长7.02%;劳动生产率60432元/人,比上年增长20.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6万平方米,上升26.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1万平方米,下降4.59%。2001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2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9.12亿元,增长18.63%。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48.34亿元,增长26.45%;城乡集体经济完成投资7.9亿元,增长14.81%;城乡个体完成投资12.88亿元,增长4.37%。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8.52亿元,增长15.9%;更新改造投资20.69亿元,增长35.9%;房地产开发投资7.81亿元,增长30%。在县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第一产业投资0.43亿元,增长2.04倍;第二产业投资18.63亿元,增长22.01%;第三产业投资30.3亿元,增长28.94%。全年商品房销售额3.14亿元,销售面积33.84万平方米。一批重点工程进展较为顺利,快速环道、株洲电厂二期技改工程、电业局城网和农网改造工程、株洲硬质合金厂高性能精密可转位刀片及刀具生产线等大型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34亿元、4.01亿元、2.18亿元和1.4亿元。 交通运输业发展基本稳定。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197021万吨公里,增长15.9%;公路客运周转量212262万人公里,增长16.8%。水路货运周转量为4692万吨公里,水路客运周转量为506.1万人公里。 电信业发展迅速,邮政业平稳增长。2001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为8.85亿元,增长26.4%,邮政业务总量为1.26亿元,增长7.93%;函件1177.6万件,增长11.71%;报刊杂志期发数68.84万件,增长14.6%;年末电话用户65.9万户,增长8.7%,年末移动电话户数27.98万户,新增10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8.36万户,增长27.5%。 国内市场贸易平稳发展。20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3.56亿元,同比增长10.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1%。按销售地区分,城市实现零售额76.01亿元,增长12.06%;县城实现零售额15.42亿元,增长9.64%;县以下实现零售额32.13亿元,增长6.74%。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9.08亿元,增长10.6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28亿元,增长15.38%;其中:制造业实现零售额5.1亿元,增长4.14%,农业生产者实现零售额24.3亿元,增长6.51%;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32.21亿元,增长7.78%。按经济类型分: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25.77亿元,增长4.6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零售额14.55亿元,增长3.55%;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97.8亿元,增长11.92%,其中: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63.18亿元,增长11.64%;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33.59亿元,增长10.93%。 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2001年全市个体私营户6.65万户,增长16.7%,从业人员21.46万人,增长29.7%,完成总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136.24亿元,增长9.6%。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22亿美元,增长14.7%。其中出口3.4亿美元,增长13.1%;进口0.82万美元,增长21.8%。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已达103家,比上年增加12家。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合同利用外资8837万美元,实际到位62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倍和24%。引进市外资金项目140个,金额13.5亿元。 旅游事业迅猛发展。炎帝陵神农大殿建设进展顺利,《酒埠江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2001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23.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27亿元,分别增长1.31倍和1.1倍。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693人次,增长2.7倍,旅游外汇收入87万美元,增长3.4倍。其中外国游客1556人次,增长4.1倍,港澳台同胞1137人次,增长1.6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