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长沙市统计局

长沙市统计局

2004年3月11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百年难遇的夏秋连旱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宏观经济总体表现出“环境改善、运行稳定、增长快速、绩效显著”的运行特征,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  综    合

2003年长沙市经济总量再次迈上新台阶。据初步测算,全年长沙市生产总值跨上900亿元台阶,达到928.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增长14.0%,增幅比全国快4.9个百分点;比全省快4.4个百分点;比上年速加快1.3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在GDP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00亿元,同比增长4.8%,增幅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3.92亿元,同比增长20.3%,增幅同比提升5.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68.53亿,同比增长1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1.30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在GDP增幅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0.5、8.3、5.2个百分点。在三大需求中,资需求拉动GDP增长9.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7.0%;消费需求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27.9%;出口拉动GDP增长0.7个百点,增长贡献率为5.1%。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9.7:40.4:49.9调整为8.9:42.5:48.6。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 达15506元/人,同比增加1759元,同比增长12.6%。

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2003年居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升0.9%,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分类指标中,同比上涨的有食品(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3.6%)、居住(价格上涨6.5%)三大类;同比下降的有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1.2%)、衣着(价格下降3.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4.2%)、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4.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2%)五大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升4.8%。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升6.4%。房地产价格总指数同比上升0.6%,其中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升0.5%,土地出让价格同比上升0.9%,房屋租赁价格同比上升1.0%。

劳动就业情况发展稳定。2003年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56.35万人,同比增长4.3%,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25.85万人,同比增长15.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2003年长沙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近年来我市有效的经济结调整、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化”进程的加快所聚集的增长潜能为全年经济增长实现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总量增幅达到1997年以来的新高,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其二是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圆满举办为全年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抗击非典疫情的部分措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渐突出;其四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方面是第一产业在结构调整、效益提高的前提下比重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是第二产业占比提高较快,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从而使得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仍须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占比过小的问题仍显突出;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瓶颈;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城市居民内部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及增速都偏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弱。

二、农    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发展。2003年国家、省、市各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0家,连接基地、带动农户的能力不断扩大。全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7.16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农业总产值69.40亿元,同比增长3.0%;林业总值7.09亿元,同比增长14.1%;牧业总产值52.74亿元,同比增长6.5%;渔业总产值6.10亿元,同比增长14.6%。

农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全全市粮食总产量为216.37万吨,同比增长2.1%;棉花0.09万吨,与上年持平;烤烟1.41万吨,同比下降30.6%;油料2.17万吨,同比下降25.4%;茶叶0.94万吨,同比增长9.9%;水果17.77万吨,同比增长6.9%。年末实有地面积237.10千公顷,同比下降1.2%。

牧业、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出栏肉猪683.13万头,同比增长3.8%;肉类总产量54.41万,同比增长11.4%;禽蛋产量4.60万吨,同比下降11.3%;水产品产量9.42万吨,同比增长1.5%。奶牛年末存栏发展到7277头,同比增长23.3%;牛产量达到1.51万吨,增长66.1%。

2003年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加快。全年减少稻谷播种面积15.00万亩,同比下降3.3%,其他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2.25万亩,同比增加7.9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4.99万亩,同比增加15.60万亩。

2003年农牧渔业机械总动力达289.50万千瓦,同比增长5.7%,主要农业机械数量持续增长,年末全市水田耕整机8.75万台,同比增长1.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803.50亿元,同比增长21.35%,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3.93亿元,同比增长27.7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9.57亿元,同比增长6.91%。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242.49亿元,同比增长11.39%;重工业产值291.44亿元,同比增长36.5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工业总产值211.26亿元,同比增长24.66%。按经济类型分组,国有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6.09亿元,同比增长9.35 %;集体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67亿元,同比增长8.97%;股份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2.78亿元,同比增长35.4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8.37亿元,同比增长30.1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02亿元,同比增长17.68%。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7.53亿元,同比增长31.09 %,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3.3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术开发力度继续加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2.13亿元,同比增长4.11%;完成新产品产值43.33亿元,同比增长35.94%,新产品产值率达8.12%,同比提高0.86个百分点;完成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176.21元,同比增长35.39%,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3%,同比提高1.8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