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州接待入境旅游者15.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0%;旅游外汇收入274.31万美元,增长31.2%;接待国内旅游者259.77万人次,增长27.0%;国内旅游收入2.30亿元,增长44.8%;累计旅游综合收入10.80亿元,增长43.6%。年末全州旅行社2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国内旅行社26家;星级饭店23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二星级17家,一星级2家;质量等级旅游景区4家,其中4A级1家,3A级3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导游资格获得者368人。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收入质量提高;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03亿元,比上年增收1.68亿元,增长20.2%;一般预算支出41.92亿元,比上年增支9.8亿元,增长30.5%。 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年末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8.73亿元,比年初增长27.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22.93亿元,比年初增长19.6%。 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899元,比上年末增加527元,增长22.2%。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州有各类商业保险公司8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寿险保费收入3.68亿元,增长10.8%;财产险保费收入1.71亿元,增长21.5%。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69亿元,增长63.9%。其中,寿险给付赔款1.88亿元,增长98.3%;财产险支付赔款0.81亿元,增长16.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规范学校管理,各类教育长足发展。恩施职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恩施电大大力实施远程开放教育;湖北民院在2006年获得6个学科(民族学、文艺学、基础数学、应用化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医基础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结束了恩施州无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历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步。通过《恩施州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围绕产业发展,科技项目申报、争取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一批科研项目通过验收与成果鉴定;继续实施“星火富民”工程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组织申报6个星火示范基地项目,获准5个,全州有省级星火示范基地12个,国家星火学校2所,省级星火学校6所;地道药材GAP研究示范工作成效明显,全省5个品种的中标中,我州3个品种中标,3个品种GAP研究示范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加大,全年共申报湖北省科技奖励项目8个,通过省评委会复评并公示的3个;全年15项科技成果被省科技厅登记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完成恩施州第十一届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全州共有39个项目分别获得州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全州专利申请量82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实用新型专利47件,外观专利14件;专利授权数31件。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恩施玉露》等14项特色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通过专家审定发布为省级地方标准;《水稻杂交制种技术操作规程》等7项发布为州、县级农业地方标准;8个产品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26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艺术创作取得较好成果,大型土家风情歌舞《比兹卡》获得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最高奖项音乐类大奖,来凤南剧团创作的大型南剧《西南卡普》参加了全省第八届“楚天文化奖”评奖及“八艺节”重点剧目选拔;坚持送文化下乡活动,全州9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全年完成演出1615场,比上年增加298场;全州88个乡镇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转制为农村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投入申遗专项经费130万元,上报“申遗”材料29个。公共图书馆、农村电影“2131”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州各种电影放映单位全年放映电影586部、14636场,观众567万人次,收入73万元。新闻出版和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加大,“扫黄”、“打非”和网吧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广播电视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全州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3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4.54%,有线电视用户数21.73万户,比上年增加3.7万户。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取得新成就,落实防艾配套经费96.5万元,发现并治疗活动性结核病人3894例,完成改灶降氟2.6万户;农村卫生工作稳步推进,全州新建村卫生室56个,整顿规范村卫生室203个,咸丰、恩施、建始、鹤峰4县市相继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4县市平均参合率为74.8%,筹集资金5421万元;妇幼卫生工作不断加强,全州孕产妇死亡率61.12/10万,较上年下降25.63/10万,住院分娩率72.56%,高危孕妇住院分娩率94.2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7.7‰。 全年医疗机构门诊诊疗476.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医疗机构住院17.38万人,增长24.9%;出院17.30万人,增长22.5%。 年末全州有各类卫生机构541个,卫生机构实有病床数7244 张,卫生技术人员9700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业余训练体系逐步完善;竞技体育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在湖北省第12届运动会上,我州代表团共参加青少年类、职工类、少数民族类、农民类、残疾人类、公安类等25个大项的比赛,取得金牌31块、银牌22块、铜牌25块,团体总分953分的好成绩。全民健身普及率进一步提高,群众体育深入发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州户籍总人口387.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7.28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2.5%;乡村人口300.62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77.5%。年末全州常住人口349.0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20万人。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全年共出生人口37077人,出生率为9.60‰;死亡人口18868人,死亡率为4.8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1‰。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92元,比上年增加528元,增长7.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61元,增加360元,增长6.9%;恩格尔系数37.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296元,增加1261元,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48元,增加205元,增长12.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52元,增加 205元,增长11.7%;恩格尔系数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