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恩施州统计局

统筹城乡就业,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78万人;1.22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0.44万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98万人,其中劳动保障部门组织5.61万人;组织各类就业培训7.98万人,职业技能鉴定发证2.51万本;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发放各种再就业补贴4410万元。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参保人数增加。全年各项社会保险扩面新增3.76万人;年末全州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2.8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0.09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76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71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16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0.5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8.0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5.1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3.6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2.36万人。

全年实际征收各项社会保险费50852万元(含清收历年欠费),增长40.9%;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43758万元,增长27.3%。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共下拨救灾资金2890万元、救灾棉被5500床,对近30万灾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给予妥善安排。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人月平120元调至150元,全年共安排低保资金4287万元,对4.69万名城市低保对象实施了保障。农村特困户救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年共安排资金1153万元,对全州10.34万名农村特困户实施了救助。城乡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全年共救助城乡大病困难群众2504人,救助资金422万元,人平救助金额1685元。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全州15370个五保对象,已实行集中供养13225人,集中供养率为86%,落实五保供养经费2126万元。社会慈善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州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捐赠活动,募集捐款218万元。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79亿元,筹集公益金6186万元。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总体功能显著提升。围绕构建“半小时城镇经济圈”和“三大城镇带”的城镇体系新构架,继续实施全州城镇建设“13311”战略和“城镇建设管理年”活动,启动了全省“百镇千村”示范建设工程,全州列入示范工程的8个镇和42个行政村起步良好。全州城镇建设和管理迈上新台阶。年末全州城镇化率为22.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城镇(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建成区面积达到98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一批道路、桥梁隧洞、供水供气、广场市场、园林绿化、公共交通、城市景观等市政公用重点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形象和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各项设施水平大幅度提高。年末城市道路长度425公里、514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9.2%,城市园林面积984公顷,各类公园12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71平方米;公共汽车运营车256辆,出租汽车1474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2.9%。

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加大,投入增加,环境监督管理加强,污染整治成效明显,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呈上升趋势不容忽视。全年环境保护投入1.48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0.78%。其中,环境污染治理投入1.44亿元,比上年增长69.4%;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科技投入465万元。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巴东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恩施市污水处理工程配套管网一期工程完成总体工作量的80%。水泥企业污染治理工作进展顺利,全州14家水泥企业中有12家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投入运行。全州关闭各类污染企业4家。城市空气监测工作全面展开,8县市城区8至12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标率为95.5%,恩施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7天,优良率为92.3%。

2006年全州工业及生活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为:废水排放总量5931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72万吨,比上年增长3.1%;氨氮排放总量1624吨,比上年削减2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3.31万吨,增长11.8%;烟尘排放总量9587吨,增长14.1%;工业粉尘排放量6658吨,削减43.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38万吨,增长9.5%;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989万吨,增长4.6%;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32.2%,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

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340起,比上年增加111起;死亡254人,比上年减少69人;受伤351人,比上年增加83人;直接经济损失1425万元,比上年减少157万元,下降1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1.34人,比上年的1.87人减少0.53人,下降28.3%。

注:1、全州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2002-2006年分年度的全州生产总值(即图表1)、第一产业增加值(图表2)、工业增加值(图表3)中2002-2004年数据是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修订后的数据。

3、全州户籍总人口指标为公安部门统计数;城镇化率和城镇人口为城建部门推算数,城镇人口的统计范围包括全州6县城关镇、2市的街道办事处和31个建制镇镇区人口;年末常住人口为统计部门推算数;全年出生人口、出生率、死亡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指标为计生部门统计数。

4、2006年全州工业及生活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统计指标,与2005年相比,统计口径发生变化,2005年将14家医院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纳入总计中一并统计,2006年是将医院数据独立出来未纳入总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