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消费市场增长势头强劲。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3亿元,增长26.21%。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批发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49亿元,增长18.07%,拉动零售总额增长3.5个百分点;零售业实现192.65亿元,增长28.71%,拉动零售额增长19.2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1.25亿元,增长25.75%,拉动零售总额增长2.9个百分点。 城乡市场全面繁荣。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5.22亿元,增长27.2%,增幅提高4.3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27.05亿元,增长25.1%,提高1.01个百分点。 旅游业继续升温。全市星级宾馆饭店33个,比上年增加5个。其中,东源大酒店荣膺四星级酒店,填补了我市高等级酒店空白。全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5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5.5亿元,分别增长15.8%和15.9%;接待入境游客1.2万人次,创汇200万美元,增长7%和1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逆势增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年对外贸易增势呈高开低走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5.53亿美元,增长34.36%。其中,进口0.59亿美元,增长17.2%;出口4.95亿美元,增长36.7%,增幅比上年回落38.5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当年新批外资企业15家,比上年减少34.8%。合同外资金额1.43亿美元,增长83.6%。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增长13.6%。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26.4亿元,增长17.8%。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84万公里,比上年增加1277公里。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7.3万辆。货物量6730吨,货物周转量40.23万吨公里,客运量2797万人,旅客周转量43.78万人公里。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7.4亿元,其中邮政2.92亿元,电信14.48亿元。邮政营业网点169个,邮路总长度2034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1.7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7.6万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59.6亿元,增长31.7%。增幅提高 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2亿元,比上年增长31.5%。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52.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税收占GDP比重5.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地方工商税收11.3亿元,增长34%,拉动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3个百分点。财政支出达到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02.3亿元,比上年增长37.3%。教育支出24.7亿元,增长47.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8亿元,增长37.6%;医疗卫生支出7.1亿元,增长56.1%;环保支出2亿元,增长207.6%;农林水事务支出13.2亿元,增长35.8%。 金融保持平稳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35.13亿元,比年初增加136.8亿元,同比多增78亿元,增长26.9%,增幅提高14.21个百分点;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4.22亿元,比年初增加86.91亿元,增长2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2.5亿元,比年初增加34.4亿元,同比少增3.12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商业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22.2亿元,比上年增长77.9%;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13.4亿元,增长186.3%。 八、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幼儿园294所,入园幼儿5.69万人,在园幼儿7.64万人;全市小学1496所,在校小学生53.81万人,小学生入学率99.98%;初中294所,在校学生40.06万人;高中80所,在校学生18.3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48所,在校学生11.68万人;大学4所,在校大学生3.1万人。 各类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全市建有文化馆11个,群艺馆1个,总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12个,总建筑面积2.83万平方米,藏书总数为131万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博单位17个,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文物藏品总计11。7万件;有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1个,城关电影院18个;县级以上新华书店11个。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进展顺利,数字电视实现整体转换。全市广播覆盖率96.68%,电视覆盖率96.42%。首次投资拍摄的电影《黎明行动》在全国公开上映。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建成标准农家书屋628个,新建和扩建乡镇文化站33个。 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全省拥有卫生机构930个,其中,医院47所,卫生院158所, 卫生防疫机构178所,妇幼保健机构11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3089张,卫生技术人员2.1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0.91万人。卫生体系建设卓有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平均参合率达到90.9%,比2006年有显著提高。积极开展“问题奶粉”患儿救治工作,手足口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防控能力显著提高。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民健身活动红红火火,“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贯穿全年。10万人参加了“阳光行动与奥运同行*庆祝奥运倒计时100天”活动,黄州城区就有11000多名青少年学生和市民参加了万人健身跑,有5万名大中小学生参与“祝福北京”万人签名活动。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全市共参加田径、篮球、乒乓球等11个项目的省级年度比赛以及2次省乒乓球“苗子杯”比赛。共获10枚金牌,16枚银牌、14枚铜牌,总分552.5分 ,比上年增加133.5分,增长32%。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复审2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全市共有72家企业生产257项高新技术产品,建立了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5家省百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企业。全市科技特派员总数达到400人,新建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436个,结成各类形式利益共同体142个。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146项。全市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37个,市级农业产业研究开发中心5个、星火富民工程示范基地5个。有5家企业被列入全省100家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科技重点服务企业。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11所,共兴办各类星火技术培训班共250多期,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0万人次,印发科技资料近10万份。 九、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分别比2007年和2006年多降1.14个和0.78个百分点;全市实施COD减排项目39个,减排2269吨,扣除增量,净削减683吨;实施SO2减排项目58个,减排895吨,扣除增量,净削减395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净削减率达到1.72%和1.84%,均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年度控制目标。全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2天,优良率达85.2,均高于前两年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