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鄂州市统计局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独立核算交通运输企业完成货物周转量6.24亿吨公里,增长37.4%;旅客周转量87361万人公里,增长6.2%;港口货物吞吐量505万吨,增长12.1%。全市通车等级公路2692公里;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7.46万辆,增长9.9%,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0.65万辆,增长21.0%。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79亿元,增长13.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3.5万户,增长8.9%;移动电话用户43.56万户,增长24.8%。年末互联网用户达2.39万户,增长47.1%。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6.61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46亿元,增长31.2%。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3.55亿元,增长16.5%,各项重点支出和应急支出得到保障。

金融平稳运行。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4.51亿元,比年初增加16.3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74亿元,比年初增加6.6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2.38亿元,比年初增加7.2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4.79亿元,比年初减少3.33亿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2125万元,增长9.6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084万元,增长10.4%;人身险保费收入16041万元,增长9.3%。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14775万元,增长25.3%,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4356万元,增长18.5%;人身险业务赔款与给付10419万元,增长28.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06年,全市承担国家、省级科技项目37项,受理专利申请116件,争取国家科技经费537万元,组织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项目10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4.74亿元,增长22.1%,其中新材料领域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35亿元,增长13.4%;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1亿元,增长16.9%。

名牌创建初见成效。全年共成功申报湖北名牌7个,中国名牌1个,实现争创中国名牌零的突破;12件注册商标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鄂州武昌鱼”原产地证明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完成,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0%,毕业生升学率为99.6%;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5%,三年保留率为98.0%。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在校学生2.50万人,增长10.1%。中高等职业教育迈出新步伐,全市普通高校、中职16所,比上年增加7所;全年招生0.97万人,增长90.2 %;在校学生1.86万人,增长56.0%。民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民办学校30所,在校学生0.77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拥有专业、业余艺术表演团体75个、文化馆(文化站)30个、博物馆和纪念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创作作品,获全省老年戏曲大赛金奖2个、铜奖2个,获全省第十届少儿美术比赛银奖1个、铜奖19个,戏曲“小梅花”荣获第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

年末全市广播电台中波和调频发射台2 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17 %,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2%;有线电视用户95132户,比上年末增加5832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0个,拥有床位总数2701张;全市卫生工作人员总数505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060人;全市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675人,注册护士1436人。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筹资3158万元,新、改、扩建14所农村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完成24所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设备配套完善任务。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体育场地932个,其中标准场地413个。在湖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共取得金牌22枚。全民健身锻炼路径60处,社区群众运动蓬勃发展。全年销售体育彩票4086万元,比上年下降31.9%。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水资源供应基本稳定。2006年,全市水资源总量7.22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33亿立方米,总用水量6.71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04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702立方米,长江水系水质状况较好,为Ⅱ-Ⅲ类,洋澜湖水质Ⅲ-Ⅴ类,梁子湖水质Ⅱ-Ⅲ类。

耕地面积减少的势头趋缓。2006年末,全市国土面积15935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4147公顷。全年净减少耕地2167公顷,其中生态退耕14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2公顷,其他原因减少耕地5.5公顷,建设占用耕地209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99公顷,基本农田稳定在45365公顷。

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1.2%,汽车尾气达标率97.4 %。河、湖、空气、重点污染源的监测继续得到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率为5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我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33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4.1%。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06.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3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94‰,比上年提高0.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87‰;自然增长率为4.07‰,提高0.12个千分点。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962元,比上年增长16.4%。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13元,实际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实际增长8.7%。

居民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985元,增长5.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4%,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50.0台,人均居住面积28.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3052元,实际增长8.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8%,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06台,电话机76台,移动电话机128台,人均住房面积40.7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全市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7.99万人,增长11.0%;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0.89万人,增长14.3%;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815万元,增长11.9%,10012户受益;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755万元,12100户受益。

注: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