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黄冈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工作思路,很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在夺取防治“非典”斗争胜利的同时,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速加快。全年生产总值387.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48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19.27亿元,增长7.8%。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2.88:46.62:30.5调整为22.54:46.72:30.74。人均生产总值为535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比上年增加345元。

市场价格水平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价格同比上升4.4%、1.0%和2.4%,其他方面的价格与上年相比有涨有落,家庭设备用品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用品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343.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4.65万人,减少2万人;第二产业89.77万人,增加3.87万人;第三产业118.8万人,增加2.45万人。城镇从业人员88.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8万人;全市城镇单位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6064元,其中在岗职工30.46万人,年平均工资比上年增加398元,达到7952元;全年共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2.84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4%。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28922户,从业人员257091人,注册资金16875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3.2%、3.7%;全市已形成个体私营经济小区106个,一条街239条。私营企业发展到4078户,从业人员72433人,注册资金130877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6%、8%,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有20户,私营企业雇工人数100人以上有111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72.33亿元,占GDP比重为70.2%,增长速度达到15.3%,高于GDP增幅7.5个百分点。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偏低;财政收入质量不优,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工业化进程较慢,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民间投资启动不快,农村市场销售不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现价)达到138.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3%。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为735.7千公顷,保持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为414.7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棉花种植面积为29.51千公顷,比上年增17%,油料、蔬菜的种植面积为187.19千公顷、102.64千公顷,比上年分别增长3%和2%,药材的种植面积为18.3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6%。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均在90%以上。

受面积调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比去年减产。全年粮食产量231.4万吨,比上年下降6.16%。其中夏粮产量19.67万吨,减少4%,秋粮产量211.73万吨,减少6%。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全年棉花产量3.63万吨,比上年下降0.82%;油料产量36.8万吨,增长1.66%,其中油菜籽为24万吨,比上年增长4.2%;蚕茧7730吨,比上年下降0.55%;水果产量5.57万吨,比上年增长9.19%;茶叶产量1.62万吨,增长8.8%。

林业发展迅猛,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2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4.62%,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73千公顷,增长7.03%;退耕还林面积2.9千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29.60万吨,比上年增长4.35%;生猪出栏253.68万头,比上年增长4.34%;羊出栏21.85万只,家禽出笼2258.59万只;禽蛋产量89448吨,增长2.87%;蚕茧产量为7730吨,比上年增长0.55%;牛奶产量达到3717吨,比上年增长8.18%。水产品产量30.01万吨,增长2.84%。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平稳。2003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1.42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66.11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55216吨,农村用电量8.2亿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51.89亿元,比上年增长9.95%。其中,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183.51亿元,增长14.8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总产值30.81亿元,增长11.4%;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87.34亿元,增长10.81%;集体企业44.58亿元,增长12.31%;股份制企业73.72亿元,增长11.5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4.07亿元,增长27.97%;农村工业65.09亿元,增长17.16%。按轻重类型划分,重工业总产值78.65亿元,增长16.31%;轻工业总产值104.86亿元,增长13.74%。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品销售率稳步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4%,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5%,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上年的50095元/人提高到52203元/人,净提高2108元/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43.91。

到2003年底,全市已认定国家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6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79亿元,增加值8.58亿元,利税总额1.2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2.32%、13.18%和7.14%。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8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全市四级及以上建筑业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1%;累计上缴税金1.6亿元,比上年增加16.2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25.7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8.9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589.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6.9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68.6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3.6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增势平稳。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7%,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53.36亿元,增长1.52%;集体经济投资12.76亿元,下降0.85%,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0.55亿元,增长18.57%。基本建设投资33.05亿元,增长28.47%;更新改造投资20.93亿元,增长24.13%;房地产开发投资3.51亿元,增长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