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邮电通信快速增长。全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完成增加值21.61亿元,比上年增长9.01%,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94%。 2002年末,全市公路里程总长度22022.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836.19公里,比上年增加709.59公里。运输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共拥有载客、载货汽车共5447辆;铁路线路总长度316公里,铁路客货运输量分别达到369.2万人和185.6万吨;全市航道里程达515.3公里,共有水运码头160个,各种轮驳船281艘,水路客货运量分别为4131.1万人和1262.1万吨,客货运输周转量分别为193.4万人公里和126330万吨公里。 2002年,全市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2687.5万元,比上年增长9.5%,新增固定电话用户7.6万户,全市市话交换机容量达到27.19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达到34.74万门。截止到2002年年底,全市城市电话用户达到31.5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达到36.28万户,通电话村达到4216个,电话普及率达8.74部/百人,其中市话普及率达到25.51部/百人,黄冈热线宽带网络已全面开通,共有用户2211户,成为对外宣传黄冈的一个重要窗口。 邮政事业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新建22个电子汇总网点,实现了邮政储蓄绿卡全国通存通兑。全年报刊发行总量1016万份,邮电局、所发展到173个,邮政完成业务总量2.06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完成业务收入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 移动通信建设进一步加快,网络质量进一步优化。全市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8.9万户,达到34.31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手机4.74部。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形成,全市城乡市场蓬勃发展,批发和零售贸易企业日益红火,基本形成了以国有、集体、个体、外贸企业等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多层次、多经济成份和多种运营方式并存的商贸市场网络和大流通格局。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88亿元,增长9.37%。分城乡看,城市68.78亿元,增长11.1%;农村(县及县以下)59.10亿元,增长7.41%。分行业为,批发零售贸易是零售额91.6亿元,增长9.19%;餐饮业12.90亿元,增长13.70%;其他行业23.34亿元,增长7.8%。 物价继续低位运行。200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9.2%,分别比上年提高0.5和0.9个百分点。 六、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进出口平稳增长。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130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出口10517万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增长7.7%;进口2538万美元,增长11.7%。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8053万美元,增长10%;加工贸易进出口额2464万美元,增长0.7%。按出口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出口4693万美元,下降1.82%,三资企业出口4464万美元,增长8.3%,其他企业出口3899万美元,增长38%。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507万美元,增长12.2%;高新技术产品556万美元,下降10%;纺织品及服装5654万美元,增长3.8%;医药化工1965万美元,增长6.3%。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市协议利用外资960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1.8%;实际利用外资324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4%,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纷纷落户黄冈。 国内旅游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3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国内旅游收入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第二届“中国•黄冈东坡赤壁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较好地展示了黄冈;全市共有22个涉外饭店;全市共接纳930名大陆以外的游额到黄冈旅游观光,共创外汇收入5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2年,全市进一步增强财政收入质量观念和效益观念,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源结构,强化支出管理,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3.03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02亿元,比上年增长7.1%。上划中央收入6.01亿元,增长1.3%。全年财政总支出31.13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9.5%,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增长13.3%,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16.2%,卫生事业费支出增长9.2%。 金融业在改革中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各级金融业务稳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2.53亿元,比年初增加37.3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9.36亿元,比年初增加5.2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172.84亿元,比年初增加29.80亿元,贷款投向重点突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金额187.41亿元,比年初增加3.85亿元,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1.11亿元,比年初新增0.37亿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2925万美元,下降89万美元,比上年少增多降935万美元,外汇贷款余额4238万美元,增加276万美元,比上年少增152万美元;累计办理票据融资18.46亿元,比上年增加10.57亿元,其中累签银行承兑汇票6.19亿元,累计办理贴现12.27亿元,金融机构现金净回笼3、67亿元,比上年少投多回7.37亿元。 保险事业不断壮大。全年保费收入3.31亿元,增长8.8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27亿元,寿险经费收入3.04亿元。支出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0.09亿元,寿险给付1.31亿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全市共有科技开发机构39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655人,其中,县级以上科技开发机构45个,科技人员750人。2002年,全市承担国家和省各类科技发展计划科研项目109个,比上年增加24个,增长28.0%,向上争取的无偿补助经费1123万元,比上年增长7.6%,专利申请量81件,技术市场交易合同额9178万元。已有省级和省级以上高新企业2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企业4家。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5项,市级科技贡献奖10个。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全市在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适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同时,大力优化教育结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及办学效益,教育改革逐步深化,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2002年全市现有普通高校和成人大专学校共3所,在校学生共2.44万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1.17万人,普通中学374所,在校学生55.7万人,各类小学2667所,在校学生79.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拥有各类幼儿园103所,在园幼儿6.9万人,全市2002年共扫除文盲1.1万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逐步繁荣。全市年末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站)30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6个,公共图书馆12个,共拥有各类藏书112万余册,电影发行放映单位11个,全年出版各类报纸5183万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