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鄂州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富裕型小康城市的总体目标总揽全局,克服经济转型与农业受灾等不利因素和困难,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环境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3.2亿元,经济总量迈上一个新台阶。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13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1315美元,比上年增长9.0%。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80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58.89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38.51亿元,增长14.9%。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1年的14.4:52.9:32.7调整为14.0:52.0:34.0。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两改"工作稳步推进,一批强势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完成,农民负担减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岗职工失业保险、养老统筹保险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培育和规范,经济环境有所改善。2002年,政府管理部门积极适应世贸规则,通过开展"学查改"活动,大力转变工作作风,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取消审批、核准、备案事项758项,调减面达41.4%。政法部门继续开展"严打"整治工作,加大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全市刑事案件下降2.9%,影响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得到控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二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三是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二、农业

在遭受严重水灾的压力下,全市上下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实施优质名牌战略,一大批优质水产品、优质稻、优质油、优质蔬菜和无公害绿色食品得到迅速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5.14万吨,比上年减产2.15万吨,减幅为7.9%;棉花总产量为2565吨,比上年减产1557吨,减幅为37.8%;油料43097吨,减产24.1%;蔬菜60.46万吨,增长7.7%;水产品11.38万吨,增长26.4%;生猪出栏55.52万头,增长10.2%;家禽出笼805万只,增长15.0%。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5.22千公顷,比上年调减2.34千公顷,其中,稻谷调减1.21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15千公顷,减少37.1%;蔬菜和果用瓜面积29.47千公顷,增长9.9%;渔业养殖面积29039公顷,增长15.3%,名特优水产品快速增长。渔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总值比重为38.3%,首次高于种植业比重,跃居大农业第一位,成为我市新兴的支柱产业。

造林绿化事业发展较快。加强退耕还林还渔等建设,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088公顷,比2001年增加2888公顷,退耕还林1.29千公顷,退耕还渔1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1.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38.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6.15亿元,增长10.3%;重工业完成26.37亿元,增长12.0%,轻工业完成11.85亿元,增长12.3%,轻重工业结构比由33:67演变为31:69。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企业实现利润快速增长。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7.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4.13亿元,增长15.7%,实现利润23962万元,比上年增长54.6%;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501万元,增长1.4倍。

工业结构继续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对工业生产支撑作用明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传统工业升级换代,先后有奥革氧公司等6家高新企业投产,净增产值14756万元,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壮大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7.48亿元,同比增长24.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6%,同比上升了2.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21.61亿元,增长20.8%,实现利税13528万元,增长29.9%,分别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出7.5、5.1和5.8个百分点。

国企"两改"取得积极进展,债务处置获得重大突破。全市列入2002年"两改"工作计划的重点企业51户,涉及职工21249人,改制方案经职代会审议、市政府批复实施的35家,占68.8%;协议安置职工12404人,占职工总数的58.5%;出售资产9.9亿元,核销资产损失5.8亿,减免返回企业土地出让金1.39亿元,并成功地与国家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就72家企业地7.24亿元债务达成一次性"缩水"协议,缩减企业债务22.38亿元。

在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继续保持安全生产平稳态势,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实现利税总额0.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5万元/人,增长40.6%。全年施工单位工程个数为564个。建筑业企业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增长21.2%;房屋竣工面积170万平方米,增长30.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26.53亿元,增长12.8%,集体经济投资2.41亿元增长4.8%,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58亿元,增长10.1%,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5.36亿元,增长10.8%,技术改造投资8.32亿元,增长10.8%,房地产开发投资1.82亿元,增长9.9%。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全市农林水利、电力、交通邮电共完成投资5.6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17.5%。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1.26亿元,比上年增长4倍;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2.46亿元,下降26.1%;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100万元,增长15.6%;城建和环保设施完成投资3.11亿元,增长9.7%;工业投资有所增加,全年完成投资12.90亿元,增长15.9%。

商品住宅产销均有所增长。全年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竣工面积23.6万平方米,增长20.4%。商品房销售面积18.1万平方米,下降10.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7.7万平方米,占98%,降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