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荆州市统计局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乡路网建设全面提速。全市3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6.3亿元,占50万元以上单位投资完成额的比重为17.3%。楚源集团一万吨对位脂、恒隆汽车零部件、津港饲料紧固件等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7亿元。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电讯等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全市交通运输业共完成投资13亿元。总投资24亿元的荆东高速公路,完成投资6.5亿元;大桥连接线2005年完成投资0.7亿元,已建成通车。县城电网改造及城市天然气管道工程完成投资0.7亿元,市线网入地、城市道路改造、东方大道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路网改造,进一步改善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五、国内外贸易

国内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商业结构调整,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有效地改善了消费环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品市场活跃。城乡电网改造有效改善了居民消费环境,农村电价调整有效刺激了农民家电消费需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8.5亿元,增长10.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增长13.0%,餐饮业增长14.2%。电脑、移动电话、摩托车等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城市消费品市场的活跃,汽车、住房消费的增加意味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已经到来。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据荆州海关统计,全市出口总额239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9%。全市进出口总额3196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4%。

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9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0%。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105.3亿吨公里。客运量3782万人。全市等级公里通车里程6576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196公里。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415万吨。邮电业务收入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全市本地电话总数97.5万部,增长8.6%;移动电话123.5万部,增长36.1%。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使全市信息化步伐加快。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4.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1亿元,比上年增长6.0%。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5.9%,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4.8亿元,增长11.6%。

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大幅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439.4亿元和256.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53.5亿元和6.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45.9亿元,比年初增加64.2亿元,增长16.9%。其中,城镇和农村分别增长17.8%和12.7%。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商业保险机构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1.6亿元,下降1.9%。

八、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普通中学招生人数分别为5.6万人、14.9万人,在校学生分别达到42.5万人和48.2万人。教育资源结构和学校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一费制”全面推行。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2005年普通中专招生数、在校学生分别为29181人、5521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93.9%和83.7%;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全市有高校9所,招生数6.07万人,在校学生9.8万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年末有医疗机构455个,卫生事业人数2116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329人,各类病床11143张。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28项,比2004年增加4项;争取省级科技项目87项,比2004年增加6项。全年共争取无偿资金1719万元。实施市级科技项目89项。全市有1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3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一等奖11项,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4家,比2004年增加5家。全年申请国家专利216项。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年末全市总人口638.2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26%,人口出生率7.5‰,人口死亡率4.5‰,人口自然增长率2.9‰。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单位从业人员平均报酬8945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745元,增长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4元,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3108元,增长3.5%,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2108元,下降1.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由上年38.8%上升到40.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0.2%下降到48.1%。在食品消费结构中,人均奶及奶制品、鲜果、禽蛋类、水产品消费量明显上升。

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向高档化发展。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电脑39台,比上年增加8台;移动电话100部、摩托车23辆、空调器74台、热水器75台;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移动电话58部、拥有彩电84台、摩托车38辆,分别比上年增加17部、15台、9辆,健身器材等高档消费品不断进入高收入城镇居民家庭。2005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中高档乐器5件、健身器材3套。

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年末城镇居民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43平方米,比上年提高了1.25平方米,住宅装饰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其中楼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占比重分别为56.2%和50.9%。农村自来水、电力供应条件不断改善,电话普及率大幅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社保基金收入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社会保障覆盖面比上年明显扩大。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47.4万人,年末全市有27.9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28.9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3.7万人和12.2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户数5.84万户,达到13.9万人,比上年减少11.5%,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0167万元,比上年增长6.7%。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以经济普查结果为基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