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荆州市统计局

2005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中央继续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大背景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全面推进工业兴市,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据初步核算(下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93.0亿元,比上年增加3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16.9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完成124.4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完成151.7亿元,增长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5590元提高到6158元。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6:31.0:38.4调整到29.8:31.6:38.6,三次产业呈现协调发展的态势。

市场物价涨幅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5%,呈现小幅上涨态势。其中,食品、文化教育用品、居住价格分别上升3.9%、1.0%、6.6%,衣着、家庭设备、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分别下降2.1%、0.3%、3.0%、,医疗保健价格降幅为4.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1.5%。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79.6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其中: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41.4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增长1.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比上年减少0.27万人,集体经济比上年减少0.23万人,其他经济增加1.0万人。分行业看,制造业比上年增加0.20万人,建筑业增加0.38万人,教育单位增加0.14万人。农村劳动力208.5万人,比增加0.3万人。据工商部门统计,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为29.71万人,比上年增加3.5%。

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年净增就业岗位8.2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5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工业化程度低制约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工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资金等经济要素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四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部分困难群体生活压力加大。这些问题和困难有的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有些则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历史瓶颈,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只有在加快发展中寻求破解之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落实“工业兴市”发展战略,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升竞争力,努力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国家扶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继续保持高涨,全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全市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为207.8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农业产值为109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为2.2亿元,增长9.9%;牧业产值为44.6亿元,增长1.6%;渔业产值为48.9亿元,增长2.7%。

粮食种植面积扩大,总产量大幅增长。在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驱动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增强。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88.6万亩,比上年增加42.6万亩,增加6.6%;总产量将达到322.2万吨,比上年增加17.9万吨,增长5.9%。其中夏粮总产量22.0万吨,增长20.1%。秋粮总产量300.2万吨,比上年增长5.0%。棉花获得较好收成。全市棉花播种面积138.5万亩,比上年减少0.7万亩,总产12.4万吨,比上年增产1.8%;。全市油料341.2万亩,比上年增加3.1万亩,总产44.1万吨,比上年减少7.5%。蔬菜因结构调整产量有所下降。蔬菜总产226.2万吨,比上年减产8.1万吨,减幅3.5%。全年水果(包括果用瓜)总产64.4万吨,比上年增产11.0%。

牧业生产稳中有升、渔业生产保持平稳。全年肉类产量30.4万吨,比上年增长2.4%;生猪出栏344.4万头,比上年增长3.1%;年末生猪存栏227.7万头,减少6.4%。家禽出笼3479万只,增加2.2%。禽蛋产量11.8万吨,比上年下降1.3%;受洪湖拆除围网的影响,下半年水产品产量有所下降,全年水产品产量65万吨,比上年增长2.4%。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在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优质稻、双低油菜、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反季节蔬菜瓜果等成为农民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打工收入增长、农业税取消和政策性补贴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粮食、油料、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下跌幅度较大,且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并持续高位运行,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比上年减少39元,影响全年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农民收入稳定性较差,收入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增加值为105.9亿元,增长11.5%,其中国有工业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8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8%,比全省平均增速低7.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完成增加值8.9亿元,增长8.3%,集体经济2.1亿元,增长1.8%;股份制经济52.7亿元,增长19.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9.6亿元,增长2.9%。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重工业完成增加值51.7亿元,增长18.7%。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增加值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实现利税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利润总额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0.4,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随着工业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全市工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8.5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7.9%。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28.8亿元,增长9.4%;集体经济投资1.5亿元,下降28.5%;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2.4亿元。全市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中央投资3.8亿元,下降37.0%;省属12.0亿元,增长15.2%;市县属78.6亿元,增长13.3%。房地产开发投资16.2亿元,增长39.7%。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大幅增长,全年招商引资到位项目506项,计划总投资155.62亿元,累计到位资金50.23亿元。其中:工业引资项目达414个,资金到位37.4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