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治理污染源86项。噪声达标区达到20片,共138.91平方公里。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7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0.6分贝。烟尘控制区达到38片,共230.61平方公里。城区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0.13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03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均值0.048毫克/立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7%。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渐趋完善;“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素质教育全面展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新江汉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5所,在校学生30.83万人,比上年增长22.4%;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4所,在校学生9.05万人,下降16.9%;普通中学521所,在校学生51.29万人,增长9.1%;职业学校89所,在校学生3.09万人,下降22.4%;小学1676所,在校学生70.88万人,下降4.7%;盲聋哑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学生1751人,增长20.3%;幼儿园624所,在园幼儿11.36万人,下降5.9%。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0.02%,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1.29%。继续教育发展较快,全年完成职工全员培训30万人次,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数17.85万人。校舍建设得到加强,总投资8亿元的新江汉大学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当年扩建、改造中小学危房11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学校竣工面积24万平方米,新建教师住宅10.92万平方米。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年科技部门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121项,其中地方科技计划项目35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86项,共完成投资7亿元,比上年增长8.7%;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3项;计划部门组织实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43项。全市登记科技成果170项,评定市科技进步奖69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64项。全年专利申请1927件。技术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全年技术市场签定各类技术合同2700项,合同成交额20亿元,比上年增长33.3%。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建设进展顺利,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年末,全市累计审批高新技术企业1470家,比上年增长14.3%;累计审定民营科技企业2800家,民营科技企业当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51亿元,增长28%。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项目当年实现产值44亿元,实现利税10.5亿元。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全年开展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6项,在全省首届新区文化节上获得1金2银2铜的好成绩。2001年文艺创作喜获丰收,全年获得20项国家级奖项,其中话剧《母亲》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最高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并囊括了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舞美奖和表演奖。市文化系统新创作和演出的剧目获省级以上奖69项,其中,国家奖10项,省级奖59项。创作了《我从三峡来》、《母亲》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精品。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2个,广播电台2个,电视台2座,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75%和99.7%。总投资8亿元的武汉广播电视中心奠基动工。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围绕创建文明城市目标,广泛开展了“告别不文明行为,塑造武汉人新形象”、“共建美好家园,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百步亭花园社区获得“全国精神文明社区”称号。全年共建设省级文明单位150家,市级文明单位603家。创建文明街(镇)50个,文明社区300个,十星级文明农户示范村10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城镇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2134家医疗机构实行了分类管理,药品监督管理新机制初步形成。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241个,其中医院219个;卫生技术人员5.48万人,其中医生2.11万人;卫生机构病床数3.26万张,其中医院病床2.35万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14人,病床3.13张。全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211.55人/10万人,免疫接种率96%,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98%,公民无偿献血人数5.7万人。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年开展全市群众性大型体育活动28次,成功举办了武汉市第六届体育运动会和武汉市抢渡长江挑战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江汉二桥体育训练基地一期工程竣工,武汉体育中心即将建成。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在第九届全运会上获金牌5枚。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年末全市总人口756.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97%。人口出生率8.14‰,人口死亡率5.67‰,自然增长率2.47‰,净迁移率7.29‰,计划生育率98.8%。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全年职工平均工资9086元,比上年增长19.1%;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4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增长5%,其中现金收入2200元,增长8.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0.385下降到0.3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0.511下降到0.508。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9.65平方米,比上年末提高0.8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1.95平方米,提高0.13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20台、空调器94.8台、移动电话22.8部、彩色电视机133.4台、电冰箱105台、组合音响30.2台。 社会保障和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稳步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启动。年末,城区进入养老保险的企业11072户,增长3.3%;进入养老保险的职工133.31万人,增长0.5%。年内全市50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保险覆盖面达97%,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社会化发放面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99.3%。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7万人。全年扶持农村贫困户13665户,增长3.3%,其中脱贫6002户,增长4.2%。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41.1万户次数,是上年的3.7倍,共98.8万人次,是上年的3.5倍;城市居民生活保障费实际发放额7210.33万元,是上年的4.2倍。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计算增幅时以上年年报数为基数 3、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