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减少。按照五级分类统计,年末主要金融机构(不包括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79.75亿元,比年初减少7.45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42.13%,比年初下降3.45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机构实现利润6036万元,增长3.4%。 2005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家,上市股票1只,上市公司A股流通股市价总值2.1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3507万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寿险保费收入62034万元,增长21.7%;财产险保费收入14780万元,增长13.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6693万元,增长82.6%。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2990万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寿险赔付额1825万元、财产险赔付额8532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额2633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处,招收研究生55人,在学研究生120人,毕业研究生13人;普通高校3所,招生9250人,在校学生28657人,毕业学生5375人;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1所,招生81人,在校学生185人,毕业学生552人。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42所,招生33301人,在校学生75970人,毕业学生22882人;普通高中90所,招生66359人,在校学生172631人,毕业学生47507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41.2%。全市普通初中331所,招生14.4万人,在校学生45.8万人,毕业学生16.5万人;普通小学2765所,招生13.5万人,在校学生85.7万人,毕业学生14.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学生辍学率下降到0.41%。全年幼儿园在园幼儿12.4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66.7万人次,扫除文盲1.5万人。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全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高考一本进线率全省第一,职业教育居全省首位。信阳师院更名和信阳农专升本工作进展顺利。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1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100人。全年科技经费支出14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90万元,增长5.3%。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79万元,增长1.0%。全年安排科技计划项目8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37个,市级项目38个。全年有69个项目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级7项,推广科技优秀成果项目30项,申请专利150件;授权专利130件。全年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22份,成交金额4748万元。 综合技术服务取得新成绩。名牌战略工作强力推进,华英农业发展股份公司生产的速冻调理禽肉熟食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了信阳“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种,河南名牌产品19种,其中当年新增河南名牌产品8种。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9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4637台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9个,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1个。全年新建计量标准4项,制定、修订地方标准10项,其中,省级以上地方标准2项,市级以上地方标准3项,县级标准5项。全市已建立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2个,气象公益服务站10个。全市共有地质环境监测站9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含文化中心)17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3.98%;电视台9座,教育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18.9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87.61%。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强力推进,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0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4个,诊所395个;病床床位1010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9738张;卫生技术人员13550人,其中职业医师和职业助理医师5354人,注册护士3138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2个,卫生技术人员750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89人;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卫生技术人员479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208个,床位3642张,卫生技术人员5080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9个疾病控制中心、9个传染病院(区)项目竣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稳步推进。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信阳市第二届运动会成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在省内外的各项比赛中,信阳运动员获东亚运动会冠军1个,全省冠军1个,全市拥有体育场地898个,人均体育场面积0.58平方米。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进展顺利。据3%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出生人口8.60万人,出生率10.95‰;死亡人口4.79万人,死亡率6.10‰;全年净增人口3.8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85‰。年末总人口787.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6.10万人,占总人口的27.4%;乡村人口571.45万人,占总人口的72.6%。分性别看,男性人口411.94万人,占总人口的52.3%;女性人口375.61万人,占总人口的47.7%。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8.8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84元,比上年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71元,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9.8%,比上年下降3.9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08元,增长1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12元,增长1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2.9%,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2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1%;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65平方米,增长8.2%。农村竣工住宅面积734.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5%;人均住房面积28.83平方米,增长4.5%。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40.04万人,比上年增长35.96%,其中参保职工31.56万人,增长20.9%,参保的离退休人员8.48万人,增长10.7%。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39.71万人,下降1.2%,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38万人。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0.68万人,增长14.2%,其中参保职工29.8万人,增长14.2%,参保的离退休人员9.3万人,下降2.3%。全市共有20.51万人参加了大病医疗统筹。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1685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56302万元、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7306万元,确保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动态下的应保尽保,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678万元,惠及城镇贫困居民11.36万人。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得到落实。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救助标准提高,全年共发放五保供养资金473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