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4 三门峡市统计局

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237.78亿元;建成投产项目500个,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69.8%;房屋施工面积1047万平方米,增长44.5%;房屋竣工面积377.48万平方米,增长55.0%,竣工率达36.1%。

五、国内贸易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5.88亿元,比上年增长9.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32亿元,增长8.9%。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4.09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分城乡看,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完成79.04亿元,增长23.3%,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5.05亿元,增长22.4%,城乡增幅差距由上年的9.9个百分点缩小至0.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完成122.52亿元,增长22.4%,餐饮业零售额完成19.08亿元,增长25.6%。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1517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9.0%,其中:进口总额21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6.6%;出口总额1306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6.3%。

全年新批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家,增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外资额370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0%;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3411万美元,增长25.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全年全社会公路货运量完成4702万吨,比上年下降9.3%;公路旅客运输量达到6926万人,比上年下降9.2%;公路货运周转量完成34.1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5.5%。公路旅客周转量达到27.1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2.4%。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5.07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邮政业务1.25 亿元,增长8.6%;电信业务13.82亿元,增长7.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1.2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8.5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111.31万户,普及率为49.8部/百人,比上年增加4.5部/百人。

年末全市共有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39家,比上年增加7家;旅游景区(点)21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点)7家;旅游星级饭店23家,星级餐馆2家。全年接待海外游客30731人次,比上年增长12.2%,旅游外汇收入377.79万美元,增长12.4%;接待国内旅游者704.37万人次,增长31.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81亿元,增长31.7%。

八、财政、金融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税收收入29.61亿元,增长29.1%,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0.7%,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5.35亿元,增长29.1%,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7.4%,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下降10.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52.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6.0%。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21.86亿元,比年初增加67.29亿元,增长19.0%;各项贷款余额为214.42亿元,比年初增加21.61亿元,增长1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94.49亿元,比年初增加47.89亿元,增长19.4%。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21.27亿元,现金支出1251.40亿元,收支相抵后现金净投放30.13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11350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2394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5.95万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0.41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在校学生18.60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全年专利申请数622件,比上年增长46%。共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26项,组织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品6种。开展了2007年度科技成果评审工作,有20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

年末全市技术监督系统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全年监督检验工业产品30种、451批次,整治重点食品企业20家,完成计量合格确认12家,完成食品标签认可10家,完成锅炉定检220台,电梯定检202台,压力容器定检375台,培育和扶持河南省名牌产品2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总体受检率达90%。

年末全市共有天气观测站4个,雷达站2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气象公益服务站4个,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讯服务系统4套,电视气象服务系统4个,适时进行人工增雨49次,增雪作业3次,防雹作业22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5个,图书馆6个,大型文化广场15个。全年创作剧本6部,其中《煤嫂情》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年末,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5.6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6.55%,有线电视用户20.73万户。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45个,病床床位7590张,卫生从业人员1049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417人。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治愈好转率98.0%。新创甲级卫生所39所。市区医疗单位开展下乡义诊活动23次。年末全市参合农民148.62万人,参合率95.7%。

全年共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1994次,组队参加省及省级以上比赛12次,获金牌14枚。举办市级比赛23次,体育馆举办一定规模的体育比赛和大型活动28次,选拔市级苗子运动员330名。69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交付使用。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年末全市共有各级环保机构29个, 环保系统从业人员661人。其中: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138人。全年环评审批项目137项,环评审批率达100 %;辖区内当年已投产的审批权限内的建设项目共52项,经过环保“三同时”验收检测,污染物排放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达标排放率为100%。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5%,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9.8%,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1.8分贝。全市6个污水处理厂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52.77%,经过检测治理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91.7%。

全年完成绿化造林66.83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27.66万亩,义务植树1206.8万株。

全年全市发生各类事故371起,死亡155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39.4%和10.4%。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4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66人,均控制在省政府考核指标0.38和1.05的范围之内。

十二、人口、城乡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总人口223.41万人,常住人口221.96万人。出生率9.05‰,死亡率4.82‰,人口自然增长率4.23‰。年末城镇化率为43.90%,比上年提高1.52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91.76元,比上年增长15.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33.2元,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680.5元,比上年增长16.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19.4元,增长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