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4 三门峡市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9.05亿元, 同比增长31.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47亿元,同比增长31.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58亿元,增长30.7%。2006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民间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高速增长,国有单位投资略有下降。2006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完成97.79亿元,同比增长100.7%,港澳台商投资完成11.88亿元,同比增长58.0%;两者占城镇总投资的比重分别上升16.4和0.9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首次出现下降趋势,完成投资83.72亿元,下降2.5%。二是第二产业投资增长趋缓,一、三产业投资速度加快。2006年,全市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48.11亿元,增长23.1%,占城镇投资的比重比上年下降5.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07亿元,增长84.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2.30亿元,增长61.3%,一、三产业占城镇投资的比重分别比上年上升0.6和4.6个百分点。三是地方项目投资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中央项目投资所占比重上升较快。地方项目完成投资200.85亿元,增长31.9%,比重由2005年的 97.3%下降到87.7%;中央项目完成投资28.2亿元,比重由上年的1.6%上升到12.3%。

基础设施投资加强,投资结构继续改善。2006年,在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农林牧渔业的投资达到40684万元,比上年增长84.8%;用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96560万元,增长32.5%;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29951万元,增长636.1%;用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投资8252万元,增长25.7%;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173054万元,增长60.9%。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市共确定重点建设项目53项。其中,续建项目34项,新开工项目19项。全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2.3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额的31.6%。其中:34个续建项目共完成投资65.19亿元。经过一年的建设,大唐三门峡发电有限公司2×60万千瓦发电机组、三门峡义翔铝业有限公司氧化铝工程、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有限公司氧化铝一期、开曼(三门峡)铝业有限公司氧化铝二期、三门峡韶星氟化盐20万吨氢氧化铝一期工程、三门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轿车轮毂二期工程、义煤集团干法水泥一期工程等20余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19个新开工项目共完成投资7.18亿元。渑池县吉星建材纸面石膏板工程等5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

投资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251.86亿元,同比增长1.57倍;建成投产项目551个,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79.1%;房屋施工面积349.22万平方米,增长49.3%;房屋竣工面积196.22万平方米,增长45.1%,竣工率达56.2%。

全年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造林面积16.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18万亩;原煤开采121万吨/年,黄金325公斤/年,氧化铝110万吨/年,铅冶炼10万吨/年,火力发电130万千瓦,水泥206万吨/年,平板玻璃290万重量箱/年,输电线路长度446公里;新建公路103.5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43.98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60.48万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能力8.6万吨/日,各类院校学生席位7729个,医院病床618张,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2万吨/日。这些能力的形成,将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2.39亿元,增长18.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7.25亿元,增长11.7%。城市消费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城市市场发展快于农村市场。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8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3%;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3.18亿元,增长14.9%;其他行业完成零售额1.81亿元,下降19.5%。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全年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16347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151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2%。

利用外资取得新的进展。2006年,我市继续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模式,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狠抓大项目外资的落实到位工作,全市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全市新签直接利用外资合同11个,合同利用外资额首次突破2亿美元大关,达到2067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1%;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突破1亿美元,达到13824万美元,同比增长91.8%。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居全省第3位,增长速度居全省第1位,创下了我市有史以来全年利用外资的最好水平。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全社会公路货运量完成4162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完成20.06亿吨公里,均比上年增长11.2%。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达到6674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达到21.58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7.2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51.29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3.1部/百人,比上年增加0.5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75.84万户,普及率为34.15部/百人。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末,全市共有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31家,比上年增加4家;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点) 21家;旅游星级饭店23家。全年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23814人次,比上年增长32.4%,旅游外汇收入283.43万美元,增长24.4%;接待国内旅游者428.19万人次,增长26.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31亿元,增长29.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紧紧抓住组织收入这一工作重心,加强收入征管,及时将经济增长点转化为财政收入的增长点,有效地促进了全市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63亿元,同比增长30.1%,在全省财政收入规模和增幅排名中,收入规模排名保持第9位,收入增长率排名从上年的第6位上升至第4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支撑和拉动作用明显。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7.72亿元,同比增长19.5%。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截至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17.64亿元,比年初增加45.72亿元,增长16.8%;各项贷款余额为198.82亿元,比年初增加22.10亿元,增长12.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27.61亿元,比年初增加28.57亿元,增长14.4%;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18.34亿元,现金支出1246.69亿元,收支相抵后现金净投放28.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