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4 三门峡市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再造一个三门峡、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扩大开放,依托提升,优化结构,项目带动,科学发展” 战略,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开门红。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发展速度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62.42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2.59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9:60.3:29.8变化为8.9:63.7:27.4,“二、三、一”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545元。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涨幅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涨幅最大的为居住类,比上年上涨5.9%。其次为食品类,比上年上涨2.1%。其中鲜菜和粮食分别比上年上涨15.9%和3.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3.67万人,比上年下降0.6%。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33万人。通过再就业工作,使1.7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有8148名“4050”人员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低于省控4.5%的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工业经济运行中节能降耗任务艰巨,资源约束作用明显;金融环境有待改善;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随着中央、省、市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较好落实,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全市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200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60.39万吨,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夏粮总产量达29.75万吨,秋粮总产量达30.6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4.0%和23.5%。全年棉花产量2608吨,比上年增长45.3%;油料产量30627吨,增长3.5%;烟叶产量36140吨,增长4.6%;水果总产量达119.97万吨,比上年增长8%;蔬菜总产量达86.37万吨,增长11.2%。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2006年,三门峡市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养殖小区为重点,继续走“草畜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畜牧业生产的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74053吨,禽蛋产量达46055吨,奶类总产量达19886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0%、7.0%和15.1%。年末大牲畜存栏51.24万头,比上年增长3.7%;生猪存栏69.51万头,比上年增长6.3%;山绵羊存栏59.07万只,比上年增长7.5%。水产品产量4145吨,比上年增长24.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5.8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农用拖拉机3.3万台, 比上年增长2.8%,农用运输车5.56万辆,比上年增长0.2%;全年农村用电量25545万千瓦小时, 比上年增长4.2%;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千公顷,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2.62千公顷;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0千公顷;当年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1.35千公顷,年末旱涝保收田面积达46.16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产销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46.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193.41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23.4%高3.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居第2位;工业销售产值达663.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0%;产品销售率为99.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新增企业多,企业规模扩张迅速。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506个,比上年增加80个。506个企业户均总产值达到13235万元,比上年增加2286万元,增长20.8%,其中,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149个,占29.4%。二是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和新项目对全市工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去年元月份以来,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和新项目102个,这些新增企业和新项目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9.03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2.3 %,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加快10.2个百分点。三是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销大幅度增长,集体企业产销稳定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销低速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实现销售产值262.87亿元,比上年增长7.8%。集体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7.07亿元,增长17.3%;实现销售产值174.28亿元,增长17.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2.73亿元,实现销售产值226.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0%和58.1%。四是轻工业产销增速快于重工业。2006年,全市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3.37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4.55亿元,比上年增长29.1%。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18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实现工业销售产值 61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非公有制工业增势强劲,县域工业规模不断壮大。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产销呈高速增长之势。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1.34亿元,比上年增长58.1%,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0.5%上升到36.9%,提高了16.4个百分点,真正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已经成为全市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市工业增长量的贡献率为49.9%,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12.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22.72亿元,比上年增长59.1%。非公有制企业产销增速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32.2和35.1个百分点。全市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160.1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2.8%。非公有制工业、县域工业已成为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重要力量。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利税大幅度增长。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7.53%,同比提高52.4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97.52亿元,同比增长86.5%,其中:实现利润71.76亿元,增长100.9%。

建筑业持续增长。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5.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税15867万元,增长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