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狠抓落实”的工作大局,不断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市国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平稳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创9年来最高水平。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33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增速为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竞相发展,增长速度加快。第一产业增加值33.10亿元,比上年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202.26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99.84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57.1∶32.4变化为9.9∶60.3∶29.8,“二、三、一”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800美元。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9%,涨幅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其中,涨幅最大的为居住类,其次为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比上年上涨6.4%和3.8%。食品类价格整体比上年上涨2.1%,其中鲜菜和粮食分别比上年上涨11.1%和6.8%。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38032人,比上年增长3.5%。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98万人,通过再就业工作,使1.8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有6249名“4050”人员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缺乏保障,资源约束作用明显;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随着粮食直补、免征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大大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粮食生产获得丰收。2005年,由于政策影响,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加之气候条件较好,农产品喜获丰收。据统计,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8.81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夏粮总产量为24万吨,比上年增长0.2%;秋粮总产量为24.81万吨,比上年增长6.7%。棉花产量为1795吨,比上年下降7.9%。油料产量为29588吨,下降1.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05年,我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了36万亩无公害苹果、23万亩烟叶和60多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果、牧、林三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全市水果产量达111.08万吨,比上年增长4.4%;烟叶产量达34562吨,增长2.5%;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79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4.30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1.7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0%、7.9%和31.3%。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年末大牲畜存栏49.39万头,比上年增长7.3%;生猪存栏65.37万头,比上年增长6.5%;山绵羊存栏54.97万只,比上年增长7.7%;家禽存栏788.37万只,比上年增长8.2%;水产品产量3335吨,比上年增长20.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39.2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2%。农用拖拉机3.21万台,比上年增长2.2%;农用运输车5.55万辆,比上年增长1.8%。全年农村用电量24518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1%。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3千公顷,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2.78千公顷。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8千公顷。当年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2.01千公顷,年末旱涝保收田面积达46.54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产销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140.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集体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销高速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销平稳增长。2005年,全市国有及控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1.4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32.91亿元,比上年增长9.0%。集体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8.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9.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加值30.38亿元,比上年增长60.5%;实现工业销售产值98.40亿元,比上年增长55.1%。二是轻重工业产销同步增长,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全市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16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7.3%。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0.00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28.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8%和19.2%。三是支撑工业发展的黄金、煤炭、电力、铝、林果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比较稳定,直接带动了全市工业的发展。全市原煤产量2328.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44.1%;全年发电量为109.63亿千瓦时,增长25.7%;铝17.92万吨,增长1.2%;铝材3.52万吨,增长24.2%;果汁及果汁饮料10.10万吨,增长37.7%。农用化肥、水泥、纱、布等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较高增速。 非公有制工业增势强劲,县域工业规模不断壮大。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28.76亿元,同比增长61.7%,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1个百分点,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市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117.27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总量的83.7%。非公有制工业、县域工业已成为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