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4 漯河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克服“非典”和严重自然灾害等困难,紧紧围绕建设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提前5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强力推进工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7亿元,下降2.5%;第二产业增加值129.5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51.7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0:55.3:22.7变化为17.6:58.9:23.5。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1%,居住类价格上升2.7%。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6.3%。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共培训失业下岗人员7918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59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全市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有所提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等。

二、农业

夏粮获得较好收成,但由于遭受罕见的秋涝灾害,秋季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103.86万吨,比上年减产19.5%。其中,夏粮总产量73.16万吨,增长6.9%;秋粮总产量30.70万吨,减产49.2%。油料总产量4.42万吨,减产23.4%;棉花总产量1.96万吨,减产41.1%。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全年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17.3万亩,小麦综合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双汇产业化工程深入推进,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相继建成,畜禽优质产品率进一步提高,肉类精深加工能力居全国前列。特色农业发展较快,定单农业、标准化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8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倍。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8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7千公顷。

畜牧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6.19万吨,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23.21万吨,增长10.7%;禽蛋产量9.90万吨,增长6.9%;牛奶产量2.26万吨,增长58.0%。水产品产量0.45万吨,增长9.8%。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0%;农用拖拉机9.17万台,比上年增长2.7%;农用运输车2.93万辆,比上年增长14.9%;农村用电量3.33亿千瓦小时,比上年下降0.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7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0.6亿元,增长19.7%;集体企业增加值17.8亿元,增长12.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2.4亿元,增长19.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20.8%。轻工业增加值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重工业增加值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38.6亿元,增长17.1%。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3.0%;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4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1%,比上年增长18.7%。工业产品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新产品产值增长69.5%,比上年提高57.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发展迅速,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2%。

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46.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实现利润总额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7.76亿元,增长32.3%。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3%。

建筑业持续增长。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8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实现税金35万元,增长18.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增强。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37.78亿元,增长31.5%;城乡集体经济投资4.75亿元,下降15.2%。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3.23亿元,比上年增长44.1%;更新改造投资7.14亿元,增长22.6%;房地产开发投资5.26亿元,增长31.7%。

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0%。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5.66亿元,占工业投资的28.8%;食品制造业投资1.83亿元,占工业投资的9.3%;饮料制造业投资1.61亿元,占工业投资的8.2%;造纸及纸制品业投资4.91亿元,占工业投资的25.0%。

基础设施投资保持稳步增长。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13.28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1.69亿元,比上年增长3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4.0%;电力供应业完成投资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汇通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冷库及熟食速冻生产线、市昌达实业有限公司澳的利游乐园、银鸽造纸集团公司3.4万吨集中制浆、泰山南路和嵩山路等路段大排水工程、市体育馆、郾城金星啤酒改建、舞阳奥克啤酒生产线等一批项目相继完工投产或投入使用;南环路上跨铁路立交桥、滨河路铁路立交桥引线工程竣工通车,新建、扩建、改造了市内一批道路;漯平高速公路、国家棉花储备库库房、双汇集团三期扩建、银鸽造纸集团公司10万吨板纸、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市卫校申报大专工程、淞江新区、市森林公园等项目正在建设中。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计划,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相继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