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商品房产销同步增长。全年商品住宅投资4.54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商品房销售面积48.51万平方米,增长97.6%,其中住宅45.58万平方米,增长92.5%。 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新增固定资产24.9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6.8%。建成投产项目10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5.2%。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46.45万平方米,竣工率67.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4亿元,增长12.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2.5亿元,增长10.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4.5亿元,增长11.6%;餐饮业零售额9.4亿元,增长11.8%;其他行业零售额4.0亿元,增长5.2%。各类集贸市场成交活跃,各类商品销量增长显著。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通讯器材类销售比上年增长18.4倍,书报杂志类销售比上年增长2倍,体育用品娱乐用品类比上年增长2.8倍。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11月份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2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7%。其中,批发业增长9.8%,零售业增长30.9%;实现利润总额2040万元。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145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2.3%。其中,出口总额62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9%,进口总额8269万美元,增长71.5%。 利用外资增长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4个,比上年增长9.1%;合同外资金额806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98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受“非典”影响,交通运输业运营能力有所下降。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17444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4.9%。其中,公路114003万吨公里,下降4.4%;水运3441万吨公里,下降17.7%。全年公路运输完成旅客周转量104697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5.4%。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52亿元,比上年增长53.1%。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6.8万门,与上年持平;固定电话用户33.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0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3.5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35.4万户,新增用户14.8万户。电话普及率(含移动)为27.56部/百人,比上年增加6.76部/百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25059户。 旅游业持续稳步发展。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国内旅行社14家,比上年增加2家;星级宾馆6个,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点)2家。全市全年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1689人次,比上年增长1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4.4万美元,增长10%;接待国内旅游者76.38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9亿元,较上年均增长14%。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市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全市财政支出16.69亿元,增长18.4%。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6.55亿元,增长35.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0.86亿元,增长15.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4.66亿元,增长9.3%;中长期贷款余额35.74亿元,增长73.0%。贷款结构继续改善,贷款主要投向基本建设、工业、农业和个人消费等方面,年末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5倍、19.3%、25.4%和60.0%。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4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2.71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3%。 证券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2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28.7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全年新增股民开户3555户,股票A股交易量24.4亿元;新开通网上交易用户3018户,全市证券资产价值4.4亿元。 保险业务继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48173万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789万元,增长12.0%;人寿险保费收入40384万元,增长50.6%。全年赔付额6428万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财产险赔付额4922万元,人寿险赔付额1506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招生2019人,在校学生5527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招生6561人,在校学生16048人。普通高中18所,高中阶段教育共招生13837人,在校学生40726人。职业中学22所,招生8457人,在校学生10014人。全市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60894人。全市小学在校学生22583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结业58976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2576人。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7人。全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840.61万元,比上年增长35.4%,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620万元。共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项。申请专利96件,授权专利(公开、授权)54件。全年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11份,成交金额6913万元。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市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6个,其中市以上质量监督检验机构2个,完成产品认证的企业67个。全市法定计量技术机构4个,新制定地方标准1项,新建计量标准78项。全市有中国名牌产品1种。全市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个,卫星云图接受站点1个,气象公益服务站2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场所4个,艺术表演团体6家,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家。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5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8.38万户。全年出版报纸1118万份。全市共有综合档案馆2个。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广播剧《希望的田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1个;病床床位471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3328张;卫生技术人员6788人,其中医生2250人,护师、护士1662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4个,卫生技术人员586人;妇幼保健院、所、站4个,卫生技术人员445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46个,床位1326张,卫生技术人员1974人。购置紧急救援车辆5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在省内外的各项比赛中,全市运动员共获得金牌70枚。举办县以上运动会65次,首次承办了国际体育赛事。全市各类学校体育锻炼达标的学生人数占应测试适龄总数的比重为98.8%。农村体育、社区体育逐步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