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4 漯河市统计局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5个,达标面积62.1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19%,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11个,面积达62.1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20%。

河流目标断面水质得到明显好转,我市3个主要河流目标断面中,黑河―漯邓桥、颍河―址坊、三里河栗园桥端面主要污染物(COD)浓度明显下降,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提高到33.3%。

应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澧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全年保持在2级标准。河流出境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2003年全市出生人口2.50万人,出生率10.02‰;死亡人口1.28万人,死亡率5.11‰;全年自然增加人口1.23万人,自然增长率4.91‰。年末全市总人口25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9.33万人,占27.61%;乡村人口181.77万人,占72.3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8.94%,老年人口达到22.4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98.37元,比上年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480.02元,比上年增长7.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07元,比上年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5元,比上年增加44元,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2元,比上年增长6.8%。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93.58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305.26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7.2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7万人;17.9万职工和2.7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11.2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全市参加大病医疗统筹的职工人数为13.4万人。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650.8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4442人。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52家,床位达1466张,年末收养989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7处,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550家。接受社会捐赠81.9万元,间接接受捐赠款50.8万元。

注:

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为了更加准确和规范地表述地区GDP,将“XX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名称调整为“XX地区生产总值”。

3.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