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新增固定资产21.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42.4%。建成投产项目81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5.0%。竣工房屋建筑面积为44.8万平方米,竣工率为36.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2.6亿元,增长16.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7.5亿元,增长8.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4.6亿元,增长11.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7%;餐饮业零售额8.5亿元,增长10.1%;制造业零售额9.7亿元,增长12.0%;农业生产者零售额3.5亿元,增长3.5%;其他行业零售额3.8亿元,增长8.0%。分规模看,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企业消费品零售额5.4亿元,比上年增长52.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7%,比上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消费品零售额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8.1%,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各类集贸市场成交活跃。 六、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审批外商投资项目22个,合同利用外资532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415万美元。全年对外贸易出口总额31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8%;进口总额482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9.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公路运输和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12347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2%。其中,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119296万吨公里,增长8.7%;水运4183万吨公里,下降4.9%。全年公路运输完成旅客周转量11069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0.5%。 公路路网发展较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84公里,干线里程318公里,高速公路71公里,县、乡村道路2595公里。全年新增公路606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09公里。年末通公路的行政村达到1253个,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漯河的区位优势。 邮电通信业持续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57亿元(不含地方),比上年增长14.7%。本地电话用户30.4万户,增长3.4%。移动电话用户20.6万户,增长71.7%。电话普及率为20.6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注册用户2.5万户。 旅游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1536人次,比上年增长9.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9.5万美元,增长10.0%;接待国内旅游者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各项存贷款稳定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1.17亿元,当年新增17.7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26.99亿元,当年新增5.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3.55亿元,当年新增11.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59.52亿元,当年新增8.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32.35亿元,当年新增5.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0.58亿元,当年新增4.7亿元。 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2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20.5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年新增股民开户4644户,股票A股交易量19亿元;新开通网上交易用户1858户,全市证券资产价值已达4.3亿元。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1765万元,比上年增长53.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952万元,增长21.6%;人寿险保费收入24813万元,增长65.0%。全年赔付额5307万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3808万元,人寿险赔付金额1499万元。全年人寿险满期给付额为1825万元,增长55.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市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全年招生1762人,在校生4613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年内招生4974人,在校生12413人,比上年增长29.3%;普通高中17所,招生13837人,在校学生34325人,比上年增长24.5%;职业高中12所,在校生为9870人;全市普通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8.61%。全市小学在校学生24876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7%。成人中专在校学生1426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学员58976人。全年共扫除青壮年文盲4935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000人,全市科研机构2家,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20.6万元,全年申请专利35件。技术市场平稳,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60项,成交金额6500万元。 综合技术服务继续改善。2002年末,全市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5个,其中市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个,全年共监督抽查236种产品、3080个批次;全市已建立卫星云图地面接收站3个,121信息电话自动答询服务系统3个,电视气象服务系统3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众文化艺术馆5个,公共图书馆4个,藏书29万册。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9.6万户。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包括个体诊所)88个,床位457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75个,床位4428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6743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1928人,护师、护士1610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4个,卫生技术人员399人。妇幼卫生机构4个,卫生技术人员425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46个,床位1285张,卫生技术人员2371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018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数的95%。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2年,在省内外的各项比赛中,我市运动健儿获得了96枚奖牌,其中金牌38枚。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参加县以上运动会的运动员人数为23276人次。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占应测试适龄总数的99.98%。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发展。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108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7个,总投资4644万元。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91.3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7.3%。 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已建成8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51.07平方公里;7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50.67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