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4 许昌市统计局

房地产投资大幅增加,商品房产销两旺。2006年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2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8%,其中住宅16.63亿元,增长123%;房地产施工面积377.7万平方米,增长137%,其中新开工面积153.9万平方米,增长177.1%。商品房竣工面积7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0.5%,其中住宅73万平方米,增长135.8%;商品房销售面积83.7万平方米,增长22%,其中住宅78.6万平方米,增长26.7%。全市商品房销售额12.79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住宅10.71亿元,增长39.6%。全市的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528元/平方米,其中住宅平均价格为1363元/平方米。

2006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394万吨,洗煤235万吨;新建公路208公里;新增发电装机组容量180万千瓦;新增医院病床床位702张;新增高校学生席1488个;新增城市道路长度115公里;新增城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3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

五、国内贸易

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102.75亿元,增长15.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66.99亿元,增长14.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33.80亿元,增长13.4 %,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2.94亿元,增长24.1%,其他行业零售额3.31亿元,增长6.1%。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销售额中,汽车、通讯产品、家用电器等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换代商品成为消费热点,销售增长最快的消费品依次为:金银珠宝类比上年增长88.4%,通讯器材类增长56.2%,家用电器类增长54.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8.1%,化妆品类增长24.4%,石油及制品类24.5%,汽车类20.3%。

六、对外经济

2006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5.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3%。其中,出口4.57亿美元,增长28.5%;进口1.15亿美元,增长80.1%。

从出口贸易方式看,全市加工贸易出口1.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5%;一般贸易出口3.2亿美元,增长21.5%。从出口企业性质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72亿美元,增长38.8%;民营企业出口2.81亿美元,增长24.2%;国有企业出口498万美元,下降19.1%。从出口商品看,人发制品出口3.82亿美元,增长30.7%,农产品出口1319万美元,增长38%;纺织品出口下降23%。从出口市场看,出口美国2.85亿美元,增长36.9%。

2006年全市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 家,增加投资项目6 个,新批项目数比上年减少6 家;项目总投资28426 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5516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08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6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872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6.7公里。2006年完成货运量2281万吨,比上年增长18.6%,货物周转量20.83亿吨公里,增长19.3%;完成客运量3239万人,增长8.1%,旅客周转量12.85亿人公里,增长6.1%。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37.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4%。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0.3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67.97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21.75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7.63万户。

旅游业持续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98万人天,同比增长15%,旅游总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25%。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共有星级酒店17个,旅行社43家。已取得河南省旅游景区经营许可证的景区13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1处,3A级景区2处,2A级景区3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3家。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5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增收5.59亿元。从分级完成情况看: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9亿元,增长23.3%,增收1.32亿元;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56亿元,增长29.9%,增收4.2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7.70亿元,增长30.1%。

2006年全市税收达到52.64亿元,其中,国税36.57亿元,增长31.0%,增值税和消费税分别达到18.43亿元和11.96亿元,分别增长16.3%和19.9%, 企业所得税突破3亿,达到3.78亿元,增长168.2%;地税16.07亿元,增长43.4%,增收4.86亿元,营业税5.97亿元,增长42.3%,企业所得税2.32亿元,增长23.7%。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4.75亿元,比年初增加50.91亿元,增长14.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8.92亿元,比年初增加10.38亿元,增长21.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7.70亿元,比年初增加35.72亿元,增长13.6%。贷款余额303.21亿元,比年初增加49.59亿元,增长19.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33.44亿元,比年初增加36.61亿元,增长18.6%;中长期贷款余额52.37亿元,比年初增加11.43亿元,增长27.9%;票据融资17.41亿元,比年初增加1.55亿元,增长9.7%。2006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05.5万元。

年末全市上市公司5家,其中,境内A股3家,境外上市2家。2006年通过A股市场发行、配股共募集资金3.4亿元,1家上市企业实现再融资,新募集资金5.88亿元。4家企业启动了境外上市工作,发展势头良好。

2006年全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82887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486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68401万元。2006年赔款及给付15027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7209万元,人身险赔付7818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6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7434人,在校生22570人,毕业生4226人。职业中等技术学校招生20586人,在校生41471人,毕业生9945人。普通高中招生30304人,在校生95525人,毕业生30527人。初中学校招生69149人,在校生234458人,毕业生81339人。普通小学招生62822人,在校生367391人,毕业生67559人。农村中小学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2006年全市共撤并农村中小学206所,保留教学点489个。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新接纳农民工子女6000多人。圆满完成“两免一补”工作,全市春季“两免”资助贫困生97955人,落实资金1012.4万元,补助贫困寄宿生7060人,发放资金70.6万元;秋季“两免”落实资金1076.8万元,资助学生98953人,补助贫困寄宿生21317人,发放资金213.2万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顺利实施,建设项目学校1568个,其中模式一63个,模式二1323个,模式三182个,全部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同时,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师资培训,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17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