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4 许昌市统计局

我市再次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许昌县民营科技园区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民营科技园区,魏都民营科技园区被表彰为全国先进科技园区。全市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81家,高新技术产品已达241种。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4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特高压直流输电装备关键技术”在全省首次“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申报中,一举中标;“高含量γ-亚麻酸复合蛋白粉”项目被确定为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家企业获得全省企业自主创新资金资金支持。2006年共取得市科技进步奖55项,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专利申请量814件,比上年增长78.1%。2006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5项,技术贸易成交额达6170万元。

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其中市级4个,县级5个。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活动取得明显成效,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称号。全市有26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50多个产品通过产品质量认证,主导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60%以上,创中国名牌产品4个,国家免检产品 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地理标志产品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33个,省优质产品32个,省免检产品27个,名优产品总产值200多亿元,名优产品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已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寻呼系统1个,卫星云图地面接收站5个,气象公益服务站5个,121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询服务系统5个,防雷减灾系统1个,电视气象服务系统5个,人工影响天气系统5个。测绘、计量和地震等其他综合技术服务工作继续取得进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1座,教育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市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7个。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称号,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在许昌市挂牌。同时,禹州市、鄢陵县分获“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称号。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9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病床床位922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9164张。卫生技术人员1254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74人,注册护士2946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730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202人。农村乡(镇)卫生院82个,床位1952张,卫生技术人员7.11万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稳步推进。举办健康教育讲座240场次,开展健康咨询活动280次,受益居民40000余人。发放许昌市民健康手册10万册。开展无吸烟单位评选和第19个“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市区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75%,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0%,职业卫生、女工保健知识培训率95%,知晓率达80%。市区达标“五小”达标率80.3%。

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共组织较大型群体活动60多项;在省十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共获得82枚金牌、4枚银牌、14枚铜牌;培养了国家二级以上裁判员61名,国家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272名,培养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45名;成功举办了许昌市首届职工运动会,承办了2006年全国青少年射箭锦标赛。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452.4万人,城镇化率33.9%(常住人口42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5.1万人,乡村人口282.8万人)。2006年出生人口4.15万人,出生率9.71‰;死亡人口2.39人,死亡率5.59‰;2006年净增人口1.76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1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91元,比上年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243元,比上年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69元,比上年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28元,比上年增长23.6%。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企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9035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048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76067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78922人。2006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392.2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2687人。农村低保工作进展顺利,共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323万元,93349人享受到农村低保。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机构216家,床位达4969张,收养3900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16处,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44个。接受社会捐赠731.1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安全生产

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一定遏制,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扎实有效。鄢陵县、襄城县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禹州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处理厂、许昌市宏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长葛市垃圾处理厂基本建成。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2006年全市2006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9.04%,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累计达到325天,比去年增加8天,超额完成省定310天的目标任务。空气质量有一定改善。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8个,面积达59.92平方公里。全市地表水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共完成造林7.8万亩,林网建设106.9万亩,通道绿化245公里,花卉苗木基地建设9.04万亩,四旁植树1311万株。全市林业用地绿化率86.6%,农田林网控制率91.5%,林木覆盖率26%。辖区内建成国家级花木博览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森林植物园1处;城区建成公园、广场16处,街头游园绿地58处,市区林木覆盖率33.5%,绿化覆盖率42.6%,绿地率37.8%,人均公共绿地9.3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6.5平方米;乡镇所在地、小集镇和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3.5%和41%,所辖6个县(市、区)平原绿化全部达到省定高级标准。

2006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1359起,比上年下降30%,死亡234 人,下降30%。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180起,下降16.4%,死亡225人,下降16%;消防事故174起,下降65.5%,死亡2人,上升100%;工矿企业发生伤亡事故5起,同比下降78.3%,死亡7人,下降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