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4 濮阳市统计局

全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26.97亿元,比上年增长39.5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29亿元,增长12.54%;电信业务总量25.68亿元,增长41.41%。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96.69万门,新增24.79万门;本地固定电话用户86.5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7万户,新增4.1万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0.68万户,新增5.44万户。

全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44%;旅游总收入2.97亿元,增长8.93%。其中,接待国际游客1.13万人次,增长30%;接待国内游客230.7万人次,增长6.3%。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7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2处。星级酒店14个,旅行社46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6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6亿元,同比增长21.0%;地方财政支出完成47.4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2.4亿元,同比增长21.9%。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41.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9.94亿元,增长15.5%。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77.26亿元,增长25.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7.95亿元,增长8.3%;中长期贷款余额67.13亿元,增长69.7%。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30.1亿元,增长11.4%。全市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5亿元,增长19.6%。

全年全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0.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8.9亿元。全年赔款及给付1.0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0.9亿元,人身险赔付0.1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3158人,在校生7658人,毕业生1516人。普通高中招生27413人,在校生82937人,毕业生24508人。初中学校招生80149人,在校生262962人,毕业生91946人。普通小学招生77186人,在校生381750人,毕业生77816人。

2006年,濮阳市政府增加了对科技的投入,国家和省资助科技经费397.5万元支持我市自主创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7.7亿元,同比增长18.5%;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市粮食稳产增产和农业结构调整;专利申请量391件,授权量214件,居全省第8位;有11项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006年共安排了9个科技专项,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60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9项。通过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项,新认定濮阳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组建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为我市企业技术创新完善了示范体系,提供了研发基地。通过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推动20项科技成果顺利投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项目实施,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1项,濮阳市科技进步奖37项,新增产值2.4亿元,利税3500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6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5.68%。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73%,有线电视用户13.14万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3处,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21处。图书出版期刊2种,总印数1.6万册;出版报纸2种,总印数1341万份。我市的大平调、大弦戏、目连戏3个戏种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了我省9个入选戏剧种类中的三分之一。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4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病床床位841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7735张。卫生技术人员1101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446人,注册护士3084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卫生技术人员496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47人。农村乡(镇)卫生院78个,床位1967张,卫生技术人员2417人。全市共有4个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覆盖农村人口总数的74%,参合农民176.78万人。

全年承办大型体育比赛3次,其中国家级1次、省级2次。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120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群众占总人口的24.5%。在河南省第十届运动会上,濮阳市代表团共获得金牌45枚、银牌17枚、铜牌29枚,金牌总数居省辖市第15名,团体总分居第11名,同时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代表团”称号。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359.5万人,常住人口353.3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5806人,出生率9.98‰;死亡人口18908人,死亡率5.27‰;全年净增人口16898人,自然增长率为4.71‰。

全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07元,比上年增长17.6%,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5.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98元,增长7.8%,实际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63.19元,比上年增长12.44%,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1.2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71.11元,增长9.12%,实际增长7.9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2%(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01%,分别比上年下降5.9个和0.58个百分点。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69.5万平方米,增长41.3%;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65.8万平方米,增长22.2%。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1586人,比上年增加17231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11158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44897人,增加11410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188324人,参保退休人员56573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9.54万人,增加3.14万人。

全年全市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105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2570人。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全市有农村低保对象78705人,发放农村低保金1522.2万元。从7月1日起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累计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64.6万元,救助30981人次。

全年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100张,收养85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5处;接受社会捐赠2.9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全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1896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1%;人均水资源量330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794.6毫米,增长15%。全年总用水量139652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长8.6%,工业用水增长17.5%。全市人均用水量375.4立方米。

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6种,分别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盐、地热、黏土。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种,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已开发利用的矿产4种,分别是石油、天然气、地热、黏土;其中,能源矿产2种(石油和天然气),非金属矿产1种(黏土),水气矿产1种(地热)。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处,分别位于范县和台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