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4 濮阳市统计局

濮阳市统计局

(2007年3月20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工兴市战略,努力适应宏观调控的形势,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着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快、效益好、运行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45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36亿元,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294.12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94.23亿元,增长12.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2704元,比上年增长15.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3:62.8:20.9变化为14.8:64.5:20.7,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3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9%。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分类别看,被调查的八个大类表现为“五升三降”。食品类上涨0.1%、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4%、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居住类上涨8.5%;价格下降的有衣着类下降2.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3%、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4%。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26.2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54.97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14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653人,其中“4050”人员1089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54.3万人。

二、农业

全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543.8万亩,比上年增加10.9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303万亩,增加2.7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的比重为61.3%。棉花种植面积24.9万亩,减少2.4万亩。油料种植面积54.9万亩,与上年持平。蔬菜种植面积88.7万亩,减少4.3万亩。

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25.8万吨,比上年增产11.6%;棉花总产量1.8万吨,增产45.8%;油料总产量15.6万吨,增产8.8%。全年肉类总产量23万吨,增长8.07%;禽蛋产量29.5万吨,增长4.9%;牛奶总产量3.35万吨,增长31.2%。全年水产品总产量7296.8吨,增长19.4%。

全年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3万亩;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8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农用拖拉机9.9万台,增长2.1%;农用运输车12.2万辆,下降0.004%;农村用电量42172万千瓦小时,增长1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65.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67亿元,增长22.8%;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44.45亿元,增长10.6%。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增加值205.9亿元,同比增长2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3.3%。十大企业集团共完成增加值123.3亿元,同比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实现利润总额83.03亿元,增长67.2%,其中八大支柱产业实现利润77.2亿元,增长63.3%。分所有制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40.3亿元,增长32.6%;集体工业实现利润3.91亿元,增长96.2%;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利润38.8亿元,增长124.8%。

全年全社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89978万元,比上年增长4.8%。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37个,共实现利润总额2.2亿元,增长83.3%;实现税金总额0.28亿元,增长2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7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城镇投资155.4亿元,增长29.7%;农村投资28.3亿元,增长35.7%。

在城镇投资中,工业投资104.5亿元,增长25.3%。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34.6亿元,下降7%;电力工业投资5.3亿元,下降55.9%;冶金工业投资1.03亿元,下降24.7%;食品工业投资5.1亿元,增长78.8%;化学工业投资23.2亿元,增长105.8%;机械工业投资10.9亿元,增长447.1%;纺织工业投资1.9亿元,增长32.2%;建材工业投资14.5亿元,增长17.3%。城镇民间投资43.8亿元,增长2.9%,所占比重为28.2%。

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企业85家,共完成投资13.8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住宅投资9.8亿元,增长30%。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55.8万平方米,增长43.9%;其中住宅141.3万平方米,增长41.3%。商品房屋竣工面积33.2万平方米,下降18.1%;商品房屋销售面积66.9万平方米,增长47%。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天然原油开采33.42万吨,天然气开采1.16亿立方米;新建高速公路59公里;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0万千瓦;日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新增医院病床914张。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9.2亿元,增长23.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5.8亿元,增长10.8%。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92.9亿元,增长13.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0.5亿元,增长24%;其他行业零售额1.6亿元,增长2.2%。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销售额中,化妆品类销售额增长14.5%,金银珠宝类增长47.2%,通讯器材类增长58.4%,汽车类增长6.3%。数码相机增长29.4%,组合音响增长20.4%,热水器增长97.1%。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同比提高58.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72亿美元,增长72.6%;进口总额0.45亿美元,增长456.3%。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1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632万美元,增长25.9%。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完成营业额3.7亿美元,增长60%。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年末全市铁路通车里程16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74839.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6.91%;完成旅客周转量188913万人公里,增长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