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4 濮阳市统计局

濮阳市统计局

(2006年7月17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实施以工兴市战略、科教兴濮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品牌城市战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5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41.0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79.3亿元,增长12.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3∶60.7:22.0变化为16.3∶63.0∶20.7,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9%,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

市场物价运行平稳。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2(以上年同期价格为100),上涨2.2%,比2004年5.4%的涨幅回落了3.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2.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7.5%;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5%;居住类上涨幅5.0%;衣着类下降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1.9%;交通和通讯类下降5.9%;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2。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23.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58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1376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995人,其中“4050”人员634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各县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格局。全市五县两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两位数增速。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206.7亿元,增长16.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单一,地方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进程滞后;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此外,还存在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社会保障和再就业任务繁重、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困难等问题。

二、农  业

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02.4万吨。同比增长2.9%。其中,夏粮总产为118.8万吨,同比增长3.6%,秋粮总产为83.6万吨,同比增长1.9%,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棉花产量1.26万吨,同比下降15.31% ;油料产量14.3万吨,同比下降0.3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年完成114.88万亩优质专用小麦、37.65万亩优质水稻、82.81万亩优质玉米、35.43万亩出口型优质花生、5000亩鲜切花基地的开发和配套建设。经济作物面积达到82.3万亩,建成了尖椒、冬枣、葡萄、油桃等一批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

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21.2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28.1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2.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2%、7.9%、47% 。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新进步,荣获全省“红旗渠精神杯”六连冠。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1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99千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78.63万千瓦,同比增长5%;农用拖拉机9.72万台,同比增长2%,农用运输车12.27万辆,同比增长2%;农村用电量 3.7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2.22%,全市农田林网控制率和路沟渠绿化率达到95%和9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1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56亿元,增长20.9%;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40.21亿元,增长11.6%。全部地方工业增加值117.66亿元,增长27.7%。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9.0%。按所有制性质分,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44.4亿元,同比增长20.0%;集体企业完成4.0亿元,同比增长25.6%;股份合作企业完成5.0亿元,同比增长41.0%;股份制企业完成94.3亿元,同比增长17.2%;其它企业完成23.8亿元,同比增长49.7%。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深入实施“以工兴市”战略,强力扶持八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林纸林板、特种玻璃及电光源、食品加工、冶金建材、机械设备制造、纺织和电力等优势产业。2005年规模以上八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62.6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3.7%,其中石油和化工产业占59.9%,八大产业是支撑濮阳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增势明显增强。全年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58.25亿元,增长5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6%,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98亿元,增长34.4%。在全年工业经济运行中,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下降已经影响了工业经济的正常运行,2005年原油产量下降4.5%;天然气产量下降5.2%;化肥产量下降9.1%;乙烯产量下降8.4%。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22.78,比上年提高54.84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品销售收入528.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实现利税75.02亿元,增长80.6%,利润总额54.47亿元,增长113.8%。全市3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盈利,其中八大支柱产业实现利润48.8亿元,对全市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7%,是拉动利润增长的主要力量。

建筑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7.3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09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7.4亿元,增长10.9%;实现利税总额2.7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城镇投资129.32亿元,增长24.3%;农村投资23.99亿元,增长65.6%。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活力不断显现。城镇工业投资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工业投资83.4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化工、机械、食品、电力、冶金等支柱行业投资增速均保持在59.4%以上。农林牧渔业和第三产业的环保、社会事业等薄弱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增速均保持在12%以上。民间投资增势强劲,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比重不断下降。民间投资增长117.3%,占城镇投资的比重40.3%;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下降19.0%,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58.3%,比上年下降20.5个百分点。企业自主筹资能力增强。在城镇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75.56亿元,增长12.7%;利用外资3.6亿元,增长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