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人往高处走》等一大批优秀戏剧作品,在各类国家级、省级赛事上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6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9个,公共图书馆6个,广播电台1座,中、 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5.0%。电视台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5%,有线电视用户8.96万户。全年出版报纸4.4万份,杂志1000册。综合档案馆1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市县两级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市级传染病医院和5所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建设、8所乡镇卫生院改造等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在1个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农民21.18万人,参合率7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8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病床床位845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7820张;卫生技术人员930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611人,注册护士2820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462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54人。农村共有乡(镇)卫生院78个,床位1823张,卫生技术人员2367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2005年全市全民健身工程安装健身路径10条;社会体育指导员268人;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6个,先进个人5人;获得全国优秀全民健身活动站点1个;全民健身活动周先进单位;共有体育发展协会4个,俱乐部4个。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357.93万人。出生人口3.46万人,出生率9.66‰;死亡人口1.95万人,死亡率5.44‰;全年净增人口1.5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2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城镇人口102.03万人,占28.74%;乡村人口252.99万人,占71.2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71.84元,比上年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471.85元,增长13.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72.14元,比上年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67.93元,增长28.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59%(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1%。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3839人,比上年增加8620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94355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9484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263993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40574人,比上年增加9847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179649人,参保退休人员60925人。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552.13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1736人。农村低保试点工作进展顺利,12391人享受到农村低保,2006年将在全市推开。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643张,收养889人。建立起社区服务中心12个。全年销售福利彩票4367.19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公益金349.38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16.2万元。 2005年,全市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268起,同比下降16%;死亡166人,同比下降7.2%;伤1047人,同比下降9.1% ;直接经济损失641.8万元,同比上升28.6%(经济损失与2004年统计口径不同,此项指标无可比性)。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0.42,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5.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4.8,均低于省定安全生产控制目标,被省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市。 十二、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14%,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24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5%。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等称号。2005年又成功入选全国魅力城市200强;在内地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濮阳居全国第77位,在河南省居第3位。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