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4 濮阳市统计局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以工兴市”战略,团结奋进,真抓实干,保持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创7年来最高水平,人均GDP跨上新台阶。初步核实,全年濮阳市生产总值完成317.43亿元,同比增长14.4%,增速为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打破了7年来发展速度徘徊在10%左右的局面。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4.4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7.8亿元,同比增长17.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5.2亿元,同比增长12.2%。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为17.15:59.16:23.69,“二、三、一”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市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达到1079美元。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6亿元,同比增长24.7%。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170.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1%和12.6%。

市场物价高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1%,粮食上涨37.0%,油脂类上涨18.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1.5%;居住价格上涨6.3%。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5.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煤电油运依然紧张,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增大;原油产量逐年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市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

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96.7万吨,同比增长22.7%。其中,夏粮总产为114.6万吨,总产连续7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秋粮总产为82.0万吨,同比增长91.3%,是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棉花产量1.5万吨,同比增长23.4%;油料产量14.4万吨,同比增长10.0%。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市抓住国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机遇,以“两个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了优化品质结构。全年完成15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38万亩优质水稻、90万亩优质玉米、30万亩出口型优质花生、5000亩鲜切花基地的开发和配套建设。经济作物面积达到236.80万亩,初步建成了尖椒、冬枣、葡萄、油桃等一批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

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21.0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26.1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1.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0%、7.0%和41.7%。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2.24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8千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59.49万千瓦,同比增长5.2%;农用拖拉机9.48万台,同比增长2.6%,农用运输车11.99万辆,同比增长5.2%;农村用电量3.63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6.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发展速度再创新高。全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53.4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1.2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为1989年以来最高水平(以下均为限额以上工业);地方工业同比增长36.8%,增速创建市以来最高水平。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全面发展。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长13.3%,集体工业增长24.1%,股份制工业增长13.7%,外商及港澳台商工业增长40.3%,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44.2%。

非公有制工业增势强劲,县域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31.7亿元,同比增长48.3%,总量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为26.1%,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全市县区工业完成增加值44.7亿元,同比增长41.0%,总量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总量的36.9%,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增速加快。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0.92亿元,同比增长76.0%。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08.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8.9%。

产品结构有新调整。在全市统计的7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60种产品保持增长。在轻工产品中:轻工类产品人造板、石膏板、工艺美术制品保持较高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11.5%、172.2%和183.5%;纺织类产品服装增长15.8%;食品类产品小麦份增长24.0%,鲜、冻蓄肉增长30.7%,方便主食品增长7.9倍。在重工产品中:能源类产品原油下降7.3%,天然气增长3.0%;主要原材料及投资类产品生铁增长13.5%,水泥增长33.3%;化工产品类乙烯增长10.1%,精甲醇增长17.7%;农用类产品化肥增长6.7%,尿素增长4.8%。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利润利税大幅度增长。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8.6%,同比提高43.5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1.4亿元,同比增长30.4%;利税总额41.0亿元,同比增长87.4%;实现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170.8%;亏损企业亏损额5.2万元,同比下降14.0%;亏损面为2.9%,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1%,其中地方产销率达98.3%。

建筑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3.4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利税4.4亿元,增长91.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投资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2亿元,同比增长31.7%,投资总量创建市以来最高,且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4亿元,同比增长36.5%,增速为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亿元,同比增长3.5%。

地方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中央。全年中央固定资产投资58.6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中原油田完成投资55.5亿元,同比增长22.8%;地方固定资产投资57.8亿元,同比增长54.1%,地方投资增速比中央快31.4个百分点,发展速度创1995年以来最高水平。

投资结构呈现积极变化。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投资比由去年的0.4∶69.5∶30.1变化为0.3∶67.3∶32.4;从行业结构看,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88.7%、109.1%和195.6%;从投资主体看,民间和港澳台商投资增势强劲,分别增长67.0%和145.6%;从资金来源结构看,自筹资金增幅较高,全年自筹资金67.0亿元,同比增长32.2%。

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2004年,全市142个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全年完成投资92.9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6.3%。截至12月底,全市142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123个,其中竣工项目85个,一些事关濮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濮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汤台铁路改建工程接近尾声,林纸一体化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制浆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75%,濮信高速公路濮阳段、国电濮阳热电公司2×20万千瓦热电机组、中原大化3万吨三聚氰胺等省重点项目形成施工高潮,干线公路正在加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