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河大新校区建设、炭素工程建设、开封光明发电有限公司一号机组改造以及王楼至兰考、兰考至尉氏高速公路建设、山货店街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有力地拉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 全年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0万吨/日;城市道路扩建长度29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98万平方米;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安装能力)51个/年;改建公路242公里。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1.90亿元,比上年增长9.7%。分销售地区看,市的零售额为72.2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县的零售额为12.33亿元,比上年下降15.6%;县以下的零售额为27.36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9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餐饮业零售额为6.40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他经济零售额为9.85亿元,比上年下降19.7%。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2003年,我市大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全年进出口总值达59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4.3%。其中,进口总值16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4.3%;出口总值43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7%。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4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6%。 旅游业是受非典影响较为严重的一个行业,非典期间旅游业几乎停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的旅游收入、旅游创汇等指标。虽然非典过后,我市旅游业快速复苏、升温,但全年旅游总收入以及旅游创汇等指标仍然下降。2003年,全市旅游总收入25.1亿元,比上年下降26.6%;旅游接待总量95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0.7%;旅游创汇48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1.1%。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据交通部门统计,截至2003年年末,全市拥有营运客车4487辆,其中出租车2523辆;拥有营运货车9059辆;拥有客运站13个、货运站2个。客运班线510条,其中跨盛市班线249条;全年完成客运量3289万人,客运周转量20.29亿人公里。货运量3320万吨,货运周转量22.8亿吨公里。公路建设发展迅猛。2003年,开工建设了日南高速公路开封境134.6公里;改建省道和我市出入口道路5条,总里程117.7公里;新建地方公路443.5公里,完成升级改建工程146.1公里。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合格率均达100%;干线公路好路率为97.64%,地方公路好路率为74.36%。全市通车里程达到6131.3公里,公路密度为95.1公里/百平方公里。行政村通油路率为92%,通车率为96%;乡镇通车率为100%。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18475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为10228万元,电信业务总量为36934万元,移动电话业务总量为71095万元,无线寻呼业务总量为218万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为61.56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为35.24万户,农村电话用户为26.19万户。IP网拨号注册用户为7.6万户。全市移动电话用户为47.6万户。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基本平稳。2003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56.4亿元,比2003年年初增加28.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43.8亿元,增加1.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96.4亿元,增加24.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99.3亿元,增加17.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52.1亿元,增加4.0亿元;中长期贷款33.6亿元,增加8.5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共有保险机构6家,全年商业性保费收入达6.18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37.1%;非人身险保费收入9258万元,同比增长2.7%。保险赔款支出7524万元。其中,非人身险全年赔款支出5305万元,占全市保险赔款支出的70.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蒸蒸日上。2003年,我市继续实施科教兴汴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2003年,全市共安排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7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67项,市级122项。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其中,开封东日机电有限公司、国立地能冷暖设备有限公司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共引进内资1000万元、外资10万美元,保证了各类科技计划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力度。2003年,全市新获国家专利公开授权97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68项,外观设计专利16项。卓有成效地开展农村星火人才培训工作,全市全年共举办各类星火人才培训班486期,培训各类星火人才5万人次。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招生数11404人,在校生34614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所,招生数5151人,在校生15485人。普通高中48所,招生数27396人,在校生75130人。普通初中298所,招生数103431人,在校生306570人。小学1850所,招生数70962人,在校生445940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8.89%,毕业率为100.7%;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100%,毕业率为100.6%。特殊教育学校10所,招生数119人,在校生684人。幼儿园105所,在园儿童65846人。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191所,培训毕业学员156790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年末,全市共有剧团9个,演出场次2056场;艺术表演场所7个,演(映)出场次8720场;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量71.5万册(件),总流通人数32.18万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组织文艺活动213次;博物馆1个,藏品10.1万件;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文物藏品13652件。广播电视及新闻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共有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1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卫星地面站70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