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洛阳市统计局 2006年2月21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健康协调的发展态势,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建设进展顺利,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年初确定的“千百亿”目标顺利完成,实现了洛阳经济发展的新跨越,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为洛阳“十五”经济的发展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为再造一个新洛阳、构建洛阳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7000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D产业完成增加值110.5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48.4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52.6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4.2%和31.6%。 市场物价涨幅明显趋缓。2005年我市各月价格总水平虽然呈上升态势,但和上年相比涨势明显趋缓,总趋势呈逐步减弱之态、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远低于2004年5.2%的涨幅。从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四升四降”格局。2005年消费价格变动的?D大显著特征是,从8月份开始连续上涨了23个月的粮食价格进入了价格的回落轨道,价格同比回落0.8%,从而奠定了三季度价格总水平连连下降的局面;四季度由于粮食、肉禽价格的双双回落,价格总水平稳中有降。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1.0万人,城镇在岗职3248.8万人,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41元,比上年增长12.4%。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全年有7.4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影响了一些项目和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部分企业管理不善,亏损严重,工业经济效益与全国,全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整体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空间。此外如就业和再就业、招商引资、农民增收、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都是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农业 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44.2万亩,增长3.9%,扭转了多年来我市粮食面积持续下降的态势;蔬菜面积80.8万亩,增长16.7%;油料面积64.4万亩,增长1.0%;棉花面积7.0万亩,比上年略有下降;中药材面积65.9万亩,增长5.2%;花卉苗木种植面积6.2万亩,增长15.9%。2005年,六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占全市第一产业总产值七成左右。 种植业再获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突破200万吨,达210.53万吨,比上年增长1.2%,是我市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并且连续三年总产量保持在200万吨以上。其中,夏粮总产量达96.55万吨,减产3.7%;秋粮总产达113.98万吨,增产8%。 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2005年,我市畜牧业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龙头,主要畜产品产量及畜禽存栏量均有所增加,优良畜禽比例上升。 林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6.4万亩,退耕还林面积25.8万亩,增长16.0%;零星植树达1797.8万株,增长13.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84.2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4%;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14.6万台和6.1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8.1%;全年农村用电量14.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34.5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8.8千公顷,增长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56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9.8亿元,增长24.2%。限额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43.5亿元,增长19.6%;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1.9亿元,增长52.7%;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36.2亿元,增长22.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41.0亿元,增长18.4%;重工业增加值318.8亿元,增长25.1%。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2.7亿元,增长18.9%。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05年,我市继续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先进制造业、火电、铝工业、石油化工“四大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工业结构调控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据初步测算:全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新投产项目完成总产值92.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量的26.9%;工业新产品产值达85.2亿元,比上年增长28.I%。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78.1亿元,增长39.1%。限额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7.8%,产销基本衔接。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全年达172.6,同比提高24.4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利税总额突破百亿元,达101.9亿元,增长32.4%工业利润达到52.6亿元,创历史新高,增长43.9%。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68.2亿元,比上年增长50.5%。施工单位施工工程5176个,增长30.5%。建筑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实现利税8.9亿元,增长40.2%;实现利润3.2亿元,增长5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加大符合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项目投入,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战略,大力实施以工业、交通、农林水利、新区建设和老市区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方面、多渠道争取资金,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0亿元,比上年增长45.5%,投资总量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0.9亿元,增长4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