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基础设施投资持续高涨。全年第三产业投资184.8亿元,增长45.7%,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22.6亿元,少洛、济洛、西南环城3条高速相继通车,洛界高速大安至平顶山市界段已经建成,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1公里。洛阳至南阳高速大安至汝州段已经开工。嵩县陆浑至三洛交界段、新安县城至渑池段,以及洛卢路洛河大桥、洛宁洛河大桥等15个干线公路项目竣工通车,新增通车里程346公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33.5亿元,增长46.8%;文教、卫生业投资21.8亿元,增长1.4倍。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在建工业项目438个,竣工项目273个,完成投资209.3亿元,增长49.5%,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冶金、电力、机械、建材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27.1%、78.6%、72.0%和62.1%。 新区开发取得新成果。截至2005年底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其中2005年完成投资80多亿元。市政道路累计开工48条、76公里,竣工34条、45公里,并配套建设了水、电、热、气、通讯等设施。新区园林绿化面积已达210万平方米。房建工程累计开工591栋462万平方米,竣工282栋194万平方米。市四大班子迁入新区办公,体育馆、游泳馆建成投用,洛龙区行政中心、勤政苑小区、高层次人才小区,以及顺驰、建业等一批商品房开发项目相继竣工投用。目前,初步实现“成规模、聚人气、出形象”的年度目标。 老市区各项建设顺利推进。总投资7亿元、全长10.6公里的王城大道全线贯通。纱厂东西路、延安路、天津路等11条道路改造竣工通车,第六批“两创”工程已基本建成。投资6900万元实施“一河两渠”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4900万元。 房屋开发和商品房销售增势强劲。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6.1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商品房竣工面积达195.3万平方米,下降3.1%,销售面积达204.2万平方米,增长21.8%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8.0亿元,增长15.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2.7亿元,增长13.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3.2亿元,增长14.2%;餐饮业零售额44.1亿元,增长36.0%。分商品销售看,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升级的趋势,住房、家用轿车、体育保健产品、通信产品以及教育、旅游正在成为持续升温的大众消费热点,这已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取得新进展,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960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出口总额72374万美元,增长22.8%;进口总额23641万美元,增长46.4%。 利用外资形势良好。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个;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3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交通运输部门完成货物周转量44.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0%;完成旅客周转量达38.7亿人公里,增长5.7%。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9亿元,比上年增长31.3%;本地电话年末用户达171.8万户,增长13.5%;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138.45万户,增长19.9%。 旅游业持续增长。据旅游部门统计,春节黄金周、牡丹花会、五一及十一黄金周、世界文化遗产日等,全市旅游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达2131.8万人次,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1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4%、53.7%、24.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5.5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地方财政支出95.8亿元,增长3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1.0亿元,一般预算支出8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7%和40.2%。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10.2亿元,增长13.8%;营业税11.4亿元.增长17.8%;企业所得税6.7亿元,增长115.4%。 金融运行基本正常。2005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14.8亿元,比年初增加121.7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2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0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95.2亿元,比年初增加76.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80.3亿元,比年初增加23.3亿元。其中:短期借款余额为291.0亿元,比年初增加12.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52.0亿元,比年初增加14.3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537.7亿元,现金支出2516.5亿元.双双比上年增长10.0%,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21.2亿元。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17.3亿元。全年赔付额2.7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3亿元,人身险赔付额1.4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5年,全市普通高校4所,招生1.7万人,在校生6.5万人。普通高中86所,招生43万人,在校生12.3万人。普通初中369所,招生12.0万人,在校生36.6万人。小学2558所,招生11.0万人,在校生65.5万人。幼儿园在园儿童10.2万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08所,招生4.7万人,在校生11.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80人,在校生1246入。普通初中入学率99.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17.6万人次。 科技事业稳定发展。2005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4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6万人。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7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万人。全年科研经费支出13.5亿元,其中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8.0亿元,全年科技活动项目(课题)1600项,其中,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160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获奖98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9个,档案馆17个。年末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5.6%,电视人口覆盖率96.2%,有线电视用户55.9万户。市级电视台周播出时间1112小时,市级广播电台日播出时间109小时。 卫生事业继续改善。2005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18个,床位1.8万张。卫生防疫机构16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卫生技术人员2.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7726人,注册护士5911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人员1363人,妇幼卫生机构人员1005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51个,床位3287张,卫生技术人员373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