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4 洛阳市统计局

洛阳市统计局

(2005年1月19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坚持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经济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发挥,全市国民经济运行呈现速度高、效益好、活力强的良好发展态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实现了比2000年翻一番的关键性跨越,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达908.2亿元,比上年净增221亿元,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288.2亿元,增长13.9%。

市场物价涨幅趋缓。2004年各月价格指数升降变化明显。上半年由于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各月价格指数逐月攀升,7月份达107.4%,为全年最高峰;随着粮食和鲜菜价格逐渐走低,下半年各月价格指数涨幅明显趋缓。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5.2%。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2.6万,城镇在岗职工50.6万。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4.8万。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全年有4.9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土地和环保约束加大,影响一些项目和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业经济效益与全国、全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整体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空间;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

二、农业

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乡统筹及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和引导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突出区域经济特色,继续坚持以六大支柱产业为重点,狠抓农村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面积69.2万亩,扩大27.3万亩;油料面积63.7万亩,扩大5.2万亩;棉花面积7.05万亩,扩大0.11万亩;烟叶面积33.8万亩,扩大1.3万亩;中药材面积62.7万亩,扩大12.5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5.33万亩,扩大0.42万亩。2004年,六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104.4亿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达69.6%。

种植业获得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突破200万吨,达208万吨,比上年增长1.6%,是我市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其中,夏粮总产量达100.2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总产达107.75万吨,比上年增长3.2%,为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4年,我市畜牧业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龙头,初步形成品种结构优化,良种畜比例上升,规模养殖提高的畜牧业区域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经营格局。

林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3.7万亩,退耕还林面积22.6万亩,通道绿化159.2公里,零星植树达1519万株。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64.5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7%;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12.53万台和5.65万辆;全年农村用电量13.27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0.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33.17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5.35千公顷,增长4.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45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6.3亿元,增长31.8%。限额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93.4亿元,比上年增长30.5%;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4.9亿元,增长38.8%;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91.8亿元,增长33.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30.5亿元,增长10.3%;重工业增加值225.8亿元,增长35.6%。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4亿元,增长30.2%。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04年,我市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以先进制造业、火电、铝工业和石油化工“四大产业基地”为重点,力促一批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和关联性强,对工业发展起支撑和主导作用的项目投产达产,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据初步测算:全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63.1亿元,比上年增长64.9%;出****货值达47.9亿元,增长46.5%。

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提高。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71亿元,比上年净增210亿元,增长36%。限额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5%,产销基本衔接。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7,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利税总额74.3亿元,实现利润33.3亿元,分别增长41%和74%,双双刷新历史最好纪录。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具有新资质和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总产值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39.2%。施工单位施工工程3966个,增长10%。建筑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实现利润1.5亿元,增长23%;实现利税18.5亿元,增长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2004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加大符合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项目投入,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战略,大力实施以工业、交通、农林水和洛阳新区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2.6亿元,比上年增长46.8%,投资总量力创历史新高。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70.2亿元,比上年增长51.9%。

基础设施投资持续高涨。全年第三产业投资126.8亿元,增长27.8%,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21.2亿元,少洛、济洛、西南环城3条高速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临木路、西秋路等9条干线公路建成通车;电信业投资8.1亿元,增长26.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2.8亿元,增长29.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投资1.3亿元,增长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