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克服“非典”和严重自然灾害等困难,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初步核算,全年河南省生产总值702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7.00亿元,下降2.5%;第二产业增加值3550.47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2238.46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9:47.8:31.3变化为17.6:50.5:31.9。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5%,居住价格总水平上升2.3%。商品零售价格上升1.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9%。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5.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7.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升3.8%。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员76.8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全省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提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自然灾害给灾区造成严重损失,增加了因灾返贫和需要救助的人口,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夏粮获得较好收成,但由于遭受罕见的洪涝灾害,秋季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3569.47万吨,比上年减产15.2%;夏粮总产量2336.40万吨,增长2.1%;秋粮总产量1233.07万吨,减产35.8%。油料总产量309.91万吨,减产26.3%;棉花总产量37.67万吨,减产50.8%。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两个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占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32.0%和38.0%,小麦综合加工能力明显增强。畜禽优质产品率进一步提高,奶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肉类精深加工能力居全国前列。特色农业发展较快,定单农业、标准化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20.0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9.9%。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实施,退耕还林面积253.3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8.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3.86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4.84千公顷。 畜牧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603.60万吨,比上年增长5.9%,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521.00万吨,增长5.6%;禽蛋产量326.20万吨,增长8.0%;牛奶产量49.60万吨,增长37.8%;水产品产量39.10万吨,增长8.0%。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6953.1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2%;农用拖拉机267.67万台,比上年增长4.1%,农用运输车179.32万辆,比上年增长9.4%;农村用电量144.59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03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175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990.10亿元,增长17.3%;集体企业增加值275.56亿元,增长18.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677.35亿元,增长20.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15.13亿元,增长21.3%。轻工业增加值5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1%,重工业增加值12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8%。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小麦深加工、畜产品深加工和铝工业三大产业链继续发展。在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1%,食品制造业增长22.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5%,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增长26.8%,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增长38.8%和21.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31.5%,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9%,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24.0%,化学药品制造业增长20.5%,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增长22.4%;工业产品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新产品产值率达5.63%,比上年提高0.3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发展迅速,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7%;中小型企业发展加快,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0%。 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20.6%,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品销售收入522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实现利润总额251.53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106.71亿元,增长65.3%。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5%。 建筑业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1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实现税金22.00亿元,增长29.9%。 矿产地质勘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发现矿产地5处。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矿产7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明显增强。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580.04亿元,增长37.8%;城乡集体经济投资318.91亿元,增长14.1%;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06.59亿元,增长15.2%。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974.25亿元,比上年增长34.4%;更新改造投资364.86亿元,增长56.1%;房地产开发投资185.56亿元,增长34.1%。 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工业投资643.43亿元,比上年增长64.1%。全年完成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16个,比上年增加55个,完成投资364.50亿元,增长100.4%。技术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00.51亿元,比上年增长75.1%。其中,能源工业投资94.99亿元,增长58.1%;原材料工业投资108.58亿元,增长1.4倍;轻纺工业投资59.23亿元,增长50.7%;机械电子工业投资27.33亿元,增长88.8%。 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66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农林牧渔业投资26.02亿元,增长67.0%;交通运输业投资301.67亿元,增长19.2%;以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处理、道路、园林等为主的城市公用事业及社会服务业投资138.76亿元,增长70.5%;文化教育卫生广播业投资89.97亿元,增长45.2%;电力工业投资167.03亿元,增长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