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河南省统计局

2002年,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抓住入世机遇,着力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快开放,优化环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163.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2.0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953.33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1927.82亿元,增长10.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9:47.1:31.0变化为20.8:47.9:31.3,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1%,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6.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7%,居住价格上涨0.1%。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0.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2.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3%。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省城镇从业人员8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全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成功42.5万人次就业,各级劳动部门共培训失业下岗人员39.9万人次。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使20.07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社会投资尚未有效启动,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部分群众生活还较困难,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两个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170万亩,比上年增加656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29.8%。小麦综合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优质食用小麦首次进入国际市场。畜禽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奶业发展势头良好,肉类精深加工能力居全国前列。蔬菜、花卉、水果及其他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

种植业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4209.98万吨,比上年增产2.2%,连续五年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油料产量420.68万吨,增产16.0%;棉花由于种植面积调减,产量76.49万吨,减产7.6%。

植树造林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66.9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6.8%,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60千公顷,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实施。

畜牧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570.01万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493.54万吨,增长5.6%;禽蛋产量302.00万吨,增长5.6%;牛奶产量36.00万吨,增长33.3%;水产品产量36.22万吨,增长15.1%。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6548.2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7%;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257.06万台和163.86万辆;农村用电量141.36亿千瓦小时,增长5.0%;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5.0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3.81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速度加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53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1430.77亿元,增长14.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828亿元,增长13.2%;集体企业增加值317.53亿元,增长12.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47.70亿元,增长1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95.45亿元,增长12.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430.38亿元,增长10.8%,重工业增加值1000.39亿元,增长15.7%。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迈出新步伐,初步形成了小麦、畜产品深加工和铝工业三大产业链,五大支柱产业中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13.4%,有色金属工业增长17.4%,化学工业增长5.9%,装备制造业增长18.2%,轻纺工业增长7.4%,支柱产业的作用有所增强。企业积极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新产品产值率达5.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继续取得积极进展。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全面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11.1%,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4149.50亿元,增长13.9%;利润总额182.06亿元,增长28.6%,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71.23亿元,增长26.8%;亏损企业亏损额27.24亿元,下降36.2%。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2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全省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实现税金24.56亿元,增长21.2%。施工房屋面积7231.98万平方米,增长14.9%;房屋竣工面积3727.60万平方米,增长18.5%。

矿产地质勘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发现矿产地9处。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矿产10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146.67亿元,增长14.9%;城乡集体经济投资279.83亿元,增长11.8%;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52.95亿元,增长5.8%。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725.02亿元,增长11.0%;更新改造投资233.79亿元,增长17.8%;房地产开发投资138.36亿元,增长34.5%。

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增加。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628.57亿元,增长8.6%。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54.73亿元,下降14.6%;交通运输业投资262.27亿元,增长38.9%;以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处理、道路、园林等为主的城市公用事业及社会服务业投资95.19亿元,增长4.5%;文化教育卫生广播业投资61.49亿元,增长22.6%;邮电通信业投资52.8亿元,下降33.4%;电力工业投资102.09亿元,下降1.5%。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持续回升。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71.90亿元,增长16.5%。其中,能源工业投资60.09亿元,增长16.4%;原材料工业投资45.57亿元,增长10.9%;轻纺工业投资39.06亿元,增长20.9%,机电工业投资14.19亿元,增长33.9%。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洛阳至大安、焦作至济源、周口至省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城市电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一期全部完工,农网改造二期基本完成;小浪底水电站配套输变电工程已基本完工;郑州大学新区一期工程、解放军信息大学新校区等项目已投入使用;濮阳至鹤壁、郑州西南绕城、商丘至亳州、少林寺至洛阳等高速公路和沁北电厂一期、开封碳素等项目已经开工。